医生发现:不容易得癌症的人,一般都有5个特质,你占几个?
创始人
2025-10-11 10:41:26
0

清晨六点半,公园长椅上一对老夫妻相对而坐。王阿姨刚做完20分钟的拉伸运动,脸上细致的汗珠还在闪烁。细心的她总爱观察身边人的健康变化,也喜欢和老伴讨论社区里“不生病长寿”的那些邻里故事。

前阵子,有位86岁的陆大爷查体一切正常,和同龄人相比,精神头和气色简直判若两人。有人私下说,这样的人简直是“不易得大病的体质典范”,但为什么有的人偏偏能远离癌症呢?

你有没有想过,也许避免癌症并不只是“命好”,而是潜藏在生活每一个细节、一个个习惯里。医生多次走访调研中发现:不少长期健康的人,总有那么几项独特的共性。

今天就来揭秘,那些不容易得癌症的人,身上到底潜藏着哪5个“关键特质”。相信看到后,你会忍不住和自己比对:自己到底占了几个?

健康特质揭秘:癌症远离他们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癌症并非完全无法预防。2022年《柳叶刀·肿瘤学》曾公布一组重要数据:将近40%的常见实体肿瘤,和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临床团队回溯上万份体检数据,也发现身边的“防癌人群”,普遍有稳定健康的自律模式。那么,具体有哪些“特质”让他们成为不易患癌的幸运儿?

一是作息规律,睡眠质量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天睡够7小时且入睡时间稳定的人,罹患肿瘤的风险比长期熬夜人群低约21%。优质睡眠能让免疫细胞充分休整、修复日间“受损”的DNA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健康追踪显示,深度睡眠占比高的个体NK细胞活跃度提升,可增强对异常细胞的清除力。

二是保持合理体重及适量运动。国内最新流行病学统计,BMI在18.5-23.9以内,且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的人群,癌症发病率下降25%-30%。脂肪过度堆积会促使体内炎性环境形成,为癌细胞“埋下种子”。适度运动能让胰岛素水平更平稳,减少代谢紊乱。

三是饮食清淡,重蔬果与多样化蛋白摄入。哈佛大学一项长期跟踪指出,膳食纤维丰富、红肉摄入低于每周350克、每日新鲜蔬果不少于300克的人,消化系统肿瘤风险降低22.6%。蔬菜和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植化素、抗氧化剂,一定程度可抑制肿瘤早期病变进展。

有趣的是,不滥用保健品、不追求奇效食疗法,反而是这些人共同特征。他们更重视饮食天然、均衡、多样。

四是性格乐观,压力管理能力强。临床心理学研究明确表明,长期郁结、焦虑状态下免疫系统功能会抑制,癌症发生的相对风险增加近18%。而长期乐观、善于自我调节情绪的人,体内激素波动更平稳,内分泌系统循环顺畅。很多“不易患癌”的健康老人,谈到心态管理时总说:“遇事看淡,闷了说出来,别啥都往心里攒。”

五是定期健康体检,有早筛意识。癌症的防线,最关键的往往就是早发现、早预警。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建议,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1-2次肿瘤高发部位筛查(比如肠镜、胸部低剂量CT等)。那些重视体检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在癌前病变阶段就发现苗头,及早干预,极大减少晚期风险。

隐形“反癌体质”,你具备几项?

听起来,这些特质并不神秘,但关键在于“长期稳定”。医学界认为,癌症既是外因与遗传的结果,更是生活方式长期积累的产物,改变每一个小习惯,就是一点一点给健康“加保险”。

不少网友常疑惑:“明明也注意健康,为啥还是有人患癌?”其实,重大疾病并不只是“运气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如果你能逐步养成这五大特质,你和癌症的距离可能正在慢慢拉远——每一个变化都是积累出来的效果。

防癌建议:怎样养成这5个“抗癌特质”?

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息与习惯。其实,培养“不易患癌”的身体状态,并不等于突击式“养生”,而是脚踏实地、长期坚持。

科学调整作息。晚上11点前睡觉,坚持每天起居规律。若有失眠,应及时调整就医,避免用酒精或安眠药入眠。

合理膳食,多吃新鲜蔬果。饭菜少油盐,主食粗细合理搭配。每餐保持手心大小的优质蛋白(鱼、豆制品等)。

坚持适度锻炼。每周至少5次快步走,每次30分钟。可以试试拉伸、太极、游泳等对关节友好的方式。

学会情绪排解。关注心理健康,遇到压力可找好友聊天,或记录日记自我疏导。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协助。

定期检查,主动早筛。主动了解家族肿瘤史,针对高发风险部位制定每年检查计划。别等身体出问题才想起检查。

医学界共识认为,日常的小细节,正是大健康的起点。癌症虽然可怕,大多可通过管理生活方式大大降低风险。健康其实就在每一个选择、一步步累积的习惯中。不妨自测一下:你已经占了几个“防癌特质”?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与家族遗传差异较大,上述做法虽能大幅降低风险,但不能百分百预防癌症。身体如出现异常症状或高度疑似问题,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做出科学判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真的赢在健康“起跑线”。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柳叶刀·肿瘤学》2022年全球癌症流行病学数据

肿瘤防治研究》2023年第20卷

《基础与临床肿瘤学》2023年第36期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2023年第9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医生呼吁:6种水果已被列入“致... 前段时间,网络上疯传一则消息,说“有6种常见水果被列入‘致癌名单’”,不少人看了以后吓得连水果都不敢...
中国癌症高发,是猪肉吃多了?专... “不吃猪肉,哪来力气干活?”这是王大爷年轻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现在退休在家,他和老伴儿依旧顿顿离不...
讲故事、卖周边、造痛城,演唱会... 早上不到十点出发,下午四点返回酒店,从大悦城开始,途径东方明珠、上海博物馆、永源路、半马苏河广场最后...
从忽视到呵护 女生日常养生的温... 曾几何时,许多女性在忙碌的工作、家庭与社交中,习惯性地忽略自己的身体信号:经期不适硬扛、熬夜成常态、...
全国高血压日 | 速看!用图解... “高血压”一词耳熟, 但你真的了解它吗? 它究竟藏着哪些危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这组图片, 揭...
山西旅游公路:穿梭千年的人文山... 山西的旅游公路系统,堪称中国最具历史深度与景观多样性的线性遗产走廊。这条绵延4000公里的网络,串联...
截至今年9月,上海累计认定跨国...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聚的城市,截至今年9月,上海已累计认...
糖尿病人越吃越瘦?4个科学增重... “阿姨,您这体重怎么又降了两斤?”在市区社区医院,每次糖尿病随访,护士小李都能遇到类似的情景。这天,...
原创 生... 今天,生殖科被高龄夫妇挤满,他们非要一个孩子,可医生直言年龄是最大的硬门槛,45岁后几乎无望,机会正...
上观时评丨新手户外徒步失温,别...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国庆假期刚结束,一则令人颇为唏嘘的新闻就引发关注: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