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气温渐低,心脑血管疾病又到了高发季节。多位医生表示,近期门诊中脑梗等急症的就诊量,呈现出上升趋势。
脑血管在堵死之前
身体有什么异常信号?
哪些人更容易发生脑梗?
脑血管迎来危险时刻
脑血管破了或堵了,统称为脑卒中(cù zhòng),又叫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
秋冬尤其是换季的时候,是脑梗的高发时节。数据显示,秋冬脑梗的复发率比春夏高出30%以上,这与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3个信号说明脑血管随时会堵死
在脑血管堵死之前,不少人会先经历“小中风”,又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症状与中风类似,大多可在3小时内缓解,容易被忽视,但这是中风强烈的预警信号,应高度重视。
医生提醒,如果出现以下3个症状,往往提示重要功能血管随时会被阻塞,应尽早就医。
01
一过性视野黑矇,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02
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单侧身体、面部或部分肢体出现运动障碍、刺痛或麻木,突发行走困难、步态不稳。
03
短暂失语或说话像喝醉了、词不达意,突发眩晕,意识或记忆障碍,吞咽困难等。
脑梗患者有5个共性
总体来看,易患脑梗的人群有以下共性:
01
饮食不当
高盐、高糖、高脂饮食会持续损害血管内皮,是脑梗年轻化的重要推手。《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此前刊发研究称,每日少吃3克盐,脑梗风险可降低20%。另有研究显示,吸烟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至3.5倍。
02
久坐不动
久坐会减慢血液循环,增加血液黏度和血栓形成风险。既往研究显示,每日静坐超过8小时的人,脑梗发生风险可升高20%。
03
慢性脱水
身体长期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减慢、脑灌注不足。既往研究显示,脱水可使脑梗风险增加近2倍。
04
脑小血管病变
一方面,很多脑梗患者存在微小动脉硬化灶。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可损伤小血管内皮,导致脑内血管狭窄甚至堵塞,形成多发性脑小缺血灶,在影像报告中常表述为腔隙性脑梗。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头晕、记忆力减退,多数甚至没有症状。
另一方面,高血压、吸烟、长期饮酒、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可导致脑内微小血管破裂,渗出的血液在脑组织中形成微出血灶。
建议30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并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持情绪稳定,有效掐灭潜在的导火线。
05
夜间高血压
正常人夜间血压会较白天降低10%~20%,但部分人的夜间血压反而会升高,被称为“非杓型高血压”,常见于有睡眠呼吸暂停、焦虑、失眠及深夜进食人群,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关,其脑梗发生风险为普通人的2倍。
这类患者晨起时常感到头晕,建议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明确诊断。
同时应保持情绪稳定、睡前避免剧烈运动、适当垫高枕头,在医生指导下将降压药调至睡前服用,帮助控制夜间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