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陷了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南京,曾国荃带领的部队冲入城中,接管了这座被围困了多年的城市。传言太平天国的圣库里堆满了金银珠宝,足够填补国库的空虚,甚至能够解决长期拖欠的军饷。曾国荃亲自派遣手下去查找这些财富,满怀期待。然而,当圣库的大门被撬开时,迎接他们的却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库房。看到这一幕,曾国荃震惊万分,大喊:“我命休矣!”这个传说中的宝库究竟发生了什么?
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将其命名为天京,并发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其中,圣库制度成为了一个极端的共产主义实验,所有的社会物资——从食物到衣物,从药品到医治费用——都由国家直接掌控,通过统一的机构进行分配。
在这个体系下,天京的市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人每天都要去指定地点领取必需的物资。粮食、蔬菜、肉类、调料等,按家庭人数或个人需求进行配给。衣物也是由政府提供,按季节变化定期分发棉衣或夏装。医疗保障则包括所有市民和军人,他们可以在国家设立的医院接受治疗,所有费用由国家负担。
天京城内设有多个圣库分库,每个行政区都有至少一个分库,负责物资的分配。每个分库由专门的官员管理,选拔和监督严格,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同时,还设有监察机构,负责监督物资是否公正分配,是否有腐败现象。一旦发现问题,监察官员会立刻介入,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圣库制度的挑战
尽管有着严格的管理体系,圣库制度的执行依然面临很多问题。物资短缺是一个常见难题,尤其是在战时或自然灾害发生时,供应往往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此外,物资分配也并不总是公平的。由于记录错误或物流问题,一些家庭可能得到少于应得的物资,而有些则多领了份额。一旦发现这种情况,总圣库的官员会介入调查,并尽力纠正。
物流的压力也是一大问题,尽管天京城不大,但要在一天之内为数十万人的物资分发做好准备,压力可想而知。马车、人力车在狭窄的街道上穿行,运输物资到各个分发点,特别是在雨季或道路受损时,物流更加困难。
太平天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1856年,太平军在“江南大营”战役中成功解围,太平天国形势一度大好。然而,东王杨秀清在这一时刻觉得自己权力已经足够,可以进一步攀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以“天父下凡”为名,要求天王洪秀全提升自己为“万岁”,而非“九千岁”。这引发了北王韦昌辉的强烈不满,他认为杨秀清是在挑战天王的权威。
韦昌辉暗中搜集证据,企图说服天王采取行动。最终,陈承瑢向洪秀全告密,称杨秀清有篡位之心。洪秀全深感危机,于是秘密召集北王、翼王石达开和燕王秦日纲,决定消除杨秀清这一威胁。行动迅速展开,杨秀清未察觉,便被突袭并当场杀害。杨秀清的家属和支持者也遭到了大规模屠杀,数日内约两万人被杀。此事震动了整个天京,被称为“天京事变”。
圣库管理混乱与内部腐败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愈加激烈,圣库管理系统也因此陷入混乱。许多地方官员开始私自挪用圣库物资,将其用于派系斗争,而不是按规定分配。原本的公正分配机制受到破坏,军队和百姓的物资供应出现短缺。与此同时,监察机构的权威也被削弱,一些监察官员开始容忍甚至参与腐败行为,导致圣库制度丧失了公平性。
天京的陷落与圣库的命运
1864年7月19日,经过两年多的围困,湘军终于攻破了南京。这座曾是太平天国大本营的城市,在战火中摇摇欲坠。随着城墙的倒塌,湘军蜂拥而入,曾国荃命令士兵“搜杀三日”,肆意劫掠和屠杀。
当时,曾国荃的首要任务是从太平天国的圣库中寻找财富,以弥补清政府的财政赤字。清政府当时正面临财务困境,连军饷都无法按时发放,政府上下期望从南京找到大批财富。曾国荃派出亲信直接前往圣库,期待发现大量金银珠宝。然而,圣库大门被打开后,所有的期望瞬间破灭。里面几乎空空如也,只有少量破旧物品。曾国荃失望至极,悲叹道:“我命休矣!”
他如实向朝廷报告了圣库的空虚,令清廷感到震惊。许多人不敢相信这一消息,怀疑曾国荃私吞了财富。然而,曾国荃的报实让朝廷陷入困惑和怀疑。
曾国荃的退隐与曾国藩的应对
为了平息事态,曾国藩建议弟弟曾国荃请辞兵权,回乡养病。曾国藩深知此时若不采取措施,朝廷可能会对曾国荃产生更多的疑虑。经过一番权衡,他建议清廷裁撤湘军,缓解紧张局势。
最终,曾国荃于1864年8月辞去职务,返回湖南,湘军的裁撤也逐步展开。虽然清廷对曾国荃有所怀疑,但曾国藩稳妥的处理让局势得到缓和,最终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