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超市挑选食品,包装上“零添加”“无蔗糖”“纯天然”的字样总能轻易吸引注意力。不少人会默认这类食品更健康、更安全,愿意为这份“安心”支付更高的价格。但实际选购中不难发现,这些热门标签背后并非都如表面所示,若只凭标签判断,很容易陷入认知误区。
就拿“零添加”来说,很多人看到这三个字,会下意识认为食品中不含任何添加剂,实则不然。我国目前对“零添加”没有统一的官方定义和强制标准,商家标注“零添加”,通常只是指未添加某一类特定物质,比如“零添加防腐剂”,但不代表没有其他类型的添加剂。曾有消费者购买“零添加”果汁给孩子喝,仔细查看配料表后却发现,其中不仅含有白砂糖、果葡糖浆,还添加了柠檬酸、食用香精等成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像纯牛奶、原味酸奶这类本身就无需添加防腐剂的食品,有些商家也会刻意标注“零添加防腐剂”,本质上是利用消费者的信任进行营销,实际品质与未标注的同类产品并无差异,反而可能让消费者多花冤枉钱。
再看“无蔗糖”,这一标签常被控糖人群视为“安全选择”,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根据相关标准,“无蔗糖”仅指食品中蔗糖(白砂糖、红糖的主要成分)含量≤0.5g/100g(或100mL),并不意味着不含其他糖类。很多“无蔗糖”食品会用麦芽糖浆、葡萄糖、果葡糖浆等替代蔗糖,这些成分同样属于碳水化合物,摄入后会升高血糖,热量也不低。有老人长期食用“无蔗糖”饼干当早餐,却发现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后来查看配料表才发现,饼干中添加的麦芽糖浆排在配料表前列,其升糖速度甚至比蔗糖更快。因此,控糖人群选购“无蔗糖”食品时,不能只看标签,必须仔细核对配料表,确认是否含有其他易升糖的糖类成分。
在这些热门标签中,“纯天然”恐怕是最会“营造氛围”,也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一个。市面上不少“纯天然”食品的包装上,会印着田野、果树、谷物的图案,搭配“源自自然”“无人工干预”的文案,仿佛打开包装就能闻到大自然的味道。但事实上,我国目前**从未对“纯天然”制定过官方定义和执行标准**,这就意味着商家对“纯天然”的解读几乎没有约束——可以是“用了天然原料”,也可以是“采用天然提取工艺”,甚至只是“添加了天然香料”,都能贴上“纯天然”的标签。
之前有消费者购买一款“纯天然谷物脆”,冲着“无添加、纯谷物”的宣传入手,结果拆开吃发现甜得发腻,查看配料表才发现,“白砂糖”排在第二位,还添加了“植脂末”和“人工香精”;还有人买过“纯天然蜂蜜柚子茶”,以为是蜂蜜和柚子熬制的,却在配料表中看到“果葡糖浆”的含量远超蜂蜜。更关键的是,“纯天然”不等于“健康”:天然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过量食用照样会导致糖分超标;天然椰子油的饱和脂肪含量高达80%以上,比猪油还高,长期大量食用反而可能增加心血管负担;就连看似健康的“纯天然果蔬干”,很多在加工时会额外加糖、加油,热量比新鲜果蔬高好几倍。
商家之所以热衷于标注“纯天然”,本质上是抓住了消费者对“自然=健康”的心理认知,但这份“自然”的背后,可能藏着未标明的添加物,也可能存在被忽略的健康风险。我们不能仅凭“纯天然”三个字就判断食品好坏,毕竟“来自自然”不代表“无需控制食用量”,“天然原料”也不代表“没有额外添加”。
其实,选购食品时无需过分依赖这些标签,掌握两个简单的方法就能更理性判断:一是看配料表,配料越简单、排在前几位的成分越贴近天然食材(如纯牛奶配料表只有“生牛乳”),食品的品质往往更有保障;二是看营养成分表,重点关注能量、脂肪、糖、钠的含量,结合自身需求选择——比如控糖人群要关注“糖”的含量,减脂人群则需留意能量和脂肪含量。真正健康的食品,从不需要靠花哨的标签“贴金”,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成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