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昆明的气质,始终与翠湖的脉动同频。这片水域不只是一处风景,更是一座城市的生长密码——从自然生态的修复重生,到人文记忆的活化延续,再到市井烟火的日常浸润,翠湖如一条纽带,将昆明的多元面貌串联成有机的生命体。
如今,围绕翠湖构建的历史人文旅游圈,正以更立体的姿态诠释这座城市的底蕴:这里既有科技赋能下重现的生态生机,让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也有历史建筑变身的公共文化空间,让过往岁月可感可触;更有老街巷里生长的新生业态,让文脉传承融入日常。
翠湖的人文滋养,早已化作昆明的气质与魂魄。这种“人文与城市共生”的肌理,正是昆明最深厚的生命年轮。
9月26日,电影《翠湖》在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影片大奖。这部今年6月刚摘得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最佳影片的作品,让翠湖的故事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
银幕之外的翠湖,同样意义非凡。以翠湖为核心的“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是昆明6条“黄金旅游线路”中最具历史人文底蕴的一条。它所承载的生态之美、人文之韵与生活之味,已成为外界读懂春城气质的核心窗口。
生态基因
织就昆明肌理的自然底色
翠湖,这片曾依偎滇池的湖湾,是昆明城市肌理中最原始的“生态基因”。
深秋清晨,翠湖的薄雾还未散尽,湖边绿柳下,74岁的王淑芬正轻撒小米。“以前翠湖里只有麻雀,现在生态环境好了,斑鸠、绣眼鸟都来了。”她动作轻柔,生怕惊扰枝头的暗绿绣眼鸟。“你看,它们敢落在我手背上,这是真把翠湖当自己家啦!”
如今生态优美、鸟语花香的翠湖,也曾面临生物多样性减弱、环境承载力不足等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考验。这场城市自然肌理的“断裂”危机,催生了一场持续至今的生态“缝合手术”。
五华区通过实施补水管道改造、翠湖水体置换、绿化景观提升、河道水系修复以及大规模清淤等一系列工程,逐步为这一湾水域注入了自我调节与修复的“造血功能”,让翠湖重焕生机。
李维薇团队打造的“云梦涟”鸟岛,以生态浮板为基,铺就的微型生态系统成为鸟儿栖息繁衍的“安乐窝”。放眼望去,位于湖心的鸟岛一派生机盎然——高大树木间,白鹭蜷在枝丫上打盹,苍鹭低头梳理羽翼,喧闹的人群与静谧的鸟群隔湖相望,互不惊扰,这正是翠湖生态基因苏醒的生动写照。
鸟岛的生机,只是翠湖生态基因唤醒的一个缩影。监测显示,翠湖的鸟类物种已由原来的20余种增加至10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二级保护鸟类8种。“鸟类用翅膀投票,它们的停留,就是对翠湖生态最好的认可。”李维薇说。
光华街胜利堂酒杯楼是昆明地标建筑之一
人文脉络
镌刻昆明肌理的时光印记
翠湖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因,为人文脉络的清晰铺就提供了优渥的环境基底。如今,翠湖周边的历史建筑早已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持续参与城市叙事的“记忆场”。
让“翠湖博物馆群落”的历史“活”起来,是五华区打造“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的重要举措。如今,翠湖周边博物馆群的21个博物馆,已有18个建成开放,更借助全息投影、扫码导览等数字手段,让历史“活”起来,实现文化资源的高可达性与现代转译。
13处新型文化空间正环绕翠湖悄然织就一张多维度的文化消费网络,为城市注入鲜活的人文气息。其中,依托云南解放纪念馆而生的“1950文化空间”,就是一场关于历史建筑活化、城市肌理重塑的生动实践。
2019年,云南解放纪念馆建成开馆,张京梅便是这里的讲解员。“那时的宅院是‘历史的窗口’,游客来这里听故事、看文物。参观结束后,总有人说‘还想多留一会儿,慢慢消化这些历史’。”
2023年,依托宅院原有格局打造的“1950文化空间”正式对外开放,昔日的革命办公地,变成了“可走进、可停留、可感知”的公共文化空间。
如今,张京梅带领游客参观,总会增加一个环节:从纪念馆后门步入文化空间庭院。在阅读服务点,云南历史文化、西南联大等专区的书籍常年“抢手”;在文创店里,上千种文创产品藏着“滇味”,蓝花楹笔记本、甲马明信片、野生菌冰箱贴……旺季时月销金额达4万-5万元,这些文创产品成了年轻人可以带走的“昆明符号”。
从2019年的“历史窗口”到2023年的“城市客厅”,翠湖南路65号宅院的蜕变是昆明肌理重塑的缩影。“我不再只是历史的复述者,更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张京梅说。
“在这里,名为‘解放’的特调咖啡,寓意分别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苦到甜的生活,这样一杯‘一咖三喝’的创意饮品,让我品到了历史与现代交织的魅力。”成都游客张女士的话,恰好道破了“1950文化空间”对昆明城市肌理的重塑意义:它不是简单地改造一座建筑,而是让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活在此交融,让昆明的城市空间既有“翠湖四季”的自然肌理,也有“历史鲜活”的人文肌理。
翠湖周边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持续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推动全区旅游人数不断攀升。2025年1-7月,五华区累计接待游客2361.22万人次,同比增长7.23%;实现旅游总花费326.95亿元,同比增长12.28%。其中,翠湖·讲武堂AAAA级旅游景区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600.99万人次,同比增长15.3%,文旅活力持续升温。
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卢氏公馆(新公馆及附属用房)已获国家文物局修缮立项,袁嘉谷旧居、王九龄旧居的重新开放正在争取中。未来,“翠湖博物馆群落”将以更完整的形态,彰显片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南亚东南亚美食街汇集了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特色美食
烟火温度
浸润昆明肌理的生活底色
若说在翠湖能看见昆明的城市精神,那一坡之隔的文林街便藏着这座城市最鲜活的生活底色。
这份底色,从“文林”二字便可见端倪。明清时期,文林街紧临贡院,四方学子汇聚,文风鼎盛,“文林”之名由此而来;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子在此聚集;如今,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仍扎根街巷,一代代学子的读书声,让文脉从未断流。
天君殿巷作为文林街的“延伸线”,更是把这份文脉揉进烟火里。巷里的青石板、红砖墙依旧,来往的学子常穿梭于此。
走进天君殿巷,“巷巷美术馆”入口处的一张照片让人驻足:几名身穿足球服的少年与咖啡店店员并肩而笑,站在中间的正是文林驿咖啡店店员李伟,也是这支足球队的队员。
顺着巷子往里拐过几个弯,便到了文林驿咖啡店。西双版纳小伙李伟正穿着围裙冲咖啡,蒸汽裹着普洱咖啡豆的焦香弥漫开来。
3年前,老板楠哥被这条巷子的独特气质所吸引。怀揣着对咖啡的热爱,他毅然从普洱的咖啡庄园来到昆明,文林驿咖啡店就此扎根。
3年间,小店与巷子相互滋养:从几张桌椅的传统咖啡店,演变为口味更丰富、客友渐多的生活空间——乐队在此交流,球队来此相聚,有人踢毽子、有人捧书品读。对天君殿巷的居民而言,它更像“楼下的客厅”。每天,小区的外语老师准是第一个客人,他在喝咖啡的同时,还会主动教大家学外语;退休的刘老师常坐在窗边,就着咖啡聊着过往;李伟也常从居民口中听来诸如谁是小区“四大金刚”这样的趣事。
久居巷中,李伟也有了本地人的熟稔。游客问起好吃的地方,他会自然地推荐巷口的菊花过桥米线、炒板栗,以及自己最爱的傣味,还能细细讲清文化巷名字的由来,仿佛他早已是天君殿巷的一部分。
文林驿咖啡店能在老巷中扎根生长,背后是五华区文林社区对天君殿巷持续提升改造的有力支撑。“保留历史原貌、唤醒沉睡街巷”是改造的核心命题,文林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理念,为越来越多文林驿咖啡店这类新业态提供了生长土壤,让老巷真正“活”了起来。
离开天君殿巷,来到热闹却不喧嚣的文林街,咖啡馆、文创店、书店、特色餐饮、创意集市错落其间。
对昆明人小杨来说,文林街是他的思想启蒙地。幼时,父亲带他来此,讲述西南联大、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故事,让他了解昆明的历史;上大学后,他在曾经的漫林书苑第一次知道“独立书店”,喝到人生第一杯手冲咖啡,也在这儿见到了太多新鲜事。“这里的文艺不装腔,连历史都带着烟火气。总有人带着新思想来,又把老故事传下去。”小杨说。
这份贯穿历史与日常的生活底色,让文林街有了独属于昆明的韵味。它不是刻意打造的“文艺地标”,却由内而外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而这,正是五华区培育“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的初心,让每一条如同文林街的街巷,都能留住文脉、充满生活气息。
位于天君殿巷的“巷巷美术馆”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丹
传承创新
激活昆明肌理的鲜活气韵
傍晚,翠湖博物馆群的喧嚣退去,翠湖南路旁的广场却热闹起来。大批年轻人早早来此,目光齐聚对面一栋复古洋楼。当乐声响起,舞者在窗畔摇曳身姿,翩翩起舞,让人恍惚回到老昆明的旧时光。
这里,便是已扎根翠湖18年的酒馆中和会。2024年夏天,中和会开启“日咖夜酒”的全新探索,让翠湖这个“老派”公园变得愈发洋气。
当Citywalk的脚步一路向南,踏入南强街巷,裹挟着食物香气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傣味舂鸡脚、现烤大理乳扇……当滇味与异域美食交织,不仅勾住南来北往食客的味蕾,更藏着昆明老街区的鲜活温度。
南强街起源于清初,是昆明仅存的两条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百年前云津夜市的延续。
茴香集团南强街巷企划主管何云生回忆,2009年以前,这里是拥挤的公转房,墙面斑驳、设施老旧。茴香集团接手后,像修文物一样细心修缮,保留了老昆明街区的建筑肌理与烟火记忆,让这里逐渐展现出老街区的全新魅力。
南强街巷2016年开街,2019年成为省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2022年荣获“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称号。在这里,你可以到老牌餐馆品味历史,也可以看昆明人自创的戏剧。
面对当下业态同质化竞争,南强街巷未盲从流量。何云生说:“我们没有把街区当景点,而是想让它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部分。”街区以本土文化为核心,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改造中的400平方米非遗体验馆、计划引进的云南16个州市民族小吃,都让这片街区孕育着更多可能。
昆明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南强街
穿过南强街的烟火气,拐进一处老宅,就是南强街八十八号剧场。在老昆明人的记忆里,这样的“一颗印”式院子是用来喝茶、晒太阳、聊天的。如今,老宅换了新光景,年轻人来这儿看话剧、脱口秀,听音乐。“曾经的生活场景与当下的文艺氛围重叠,正是历史‘以活的方式’延续的样子。”何云生的话,道破了老宅新生的意义。
当《我的闻先生》等本土原创话剧在这里上演时,演员在天井踱步,观众围坐其间,这座老宅就是最好的舞台布景,仿佛将人们带入那段西南联大岁月。游客陈云说,在昆明的老宅看一场本地剧目,是了解昆明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未来,剧场还计划推出滇越铁路历史主题剧目、庭院剧,并举办公益活动融入居民生活,让烟火气与文艺味的交织更紧密。
与南强街巷坚守本土形成呼应的,是南亚东南亚美食街的多元包容。这条开街仅两个多月的街区,同样由茴香集团运营管理,汇集了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特色美食,让市民和游客实现“不用出昆明,就能体验南洋风情”的愿望。暑期,这里日均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除了风味美食,还举办了文创市集、老挝文化周等活动。
南强街巷对本土烟火的坚守、八十八号剧场对历史空间的文艺创新、东南亚美食街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融合,看似路径各异,实则都是昆明“历史与当下共生、本土与多元共融”城市精神的具象化表达。这份“不割裂历史根脉、不脱离生活本真”的改造逻辑,深度呼应了五华区“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的培育思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推动片区风貌见实景;不断提升业态布局,推动旅游消费见实效。
“我们老板是昆明人,年轻时就爱在翠湖边听老辈人讲街巷故事。”何云生说,“我们不是刻意打造什么,只是顺着昆明的性子,守着根又盼着新,做些让老街区‘活’起来、让本地人觉得亲切的事。”这种与城市肌理同频共振的实践,正是“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持续焕发活力的密码。
深秋的清晨,薄雾中的翠湖仍有白鹭掠水,晨跑的人跑过环湖路,脚步或许会与元代的泉脉、西南联大的石板路重叠。若此时再有人问:“昆明的城市底色是什么?”不必多言,只需指一指翠湖,听一听生态浮岛上的鸟鸣,闻一闻文林街的咖啡香,看一看“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里那些正在生长的新故事。
来源:都市时报
本期编辑:赵萍
本期责编:李雪
审核:李金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