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日前,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发布。《实施方案》对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作出部署,释放出了“投资于人”的明确信号,为新时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打开发展新天地。
建强基层医疗服务阵地,核心在人。扎根一线的医务人员,承担着常见病诊疗、慢性病管理、预防接种、健康科普等重任,是开展基层医疗服务的“主力军”,是守护全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具体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 一是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疾病谱不断演变,慢性病、多发病及新的健康问题交织,对基层诊疗的专业性、精准性要求更高,人才培养亟需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地区老龄化以及人口跨区域流动,对既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挑战,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适配“服务随人走”的要求; 三是老年健康管理、慢性病规范管理、居家康复护理等需求凸显,基层急需具备扎实全科服务能力、能解“一人多病”难题的人才。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壮大,瞄准的是能力和服务持续优化、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匹配、管理与培养因时因势调整等目标。多年来,为突破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瓶颈,我国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注入“源头活水”。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明确提出发展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协同联动,打出政策“组合拳”: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为中西部基层补充急需人才;依托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优化乡村医生队伍结构;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推动县级医院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长期下沉帮扶;开展县域巡回医疗、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等,全方位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输血”赋能。
2020—2024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量从434万人增长至526万人,诊疗服务人次从41亿提升至53亿。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育、留、用”工作的扎实成效。在既有基础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偏低、拔尖医疗人才较少、中坚力量不足等结构性问题,破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编制、考核、待遇等保障性难题,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政策赋能,明确“统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人员调配”“到2030年培养1万名左右医防管交叉复合型人才”“加强全科医生、薄弱学科和紧缺专业人才、公共卫生医师、‘西学中’人才等培养培训”等工作部署,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绘制了清晰蓝图。各地各方应以此为契机,以机制革新破除壁垒,以体系搭建夯实根基,培育更多符合时代特点和贴合群众健康需求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积极探索“政校协同”“医教结合”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推动医学教育更好满足基层需求;建立以实践能力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激励机制,开辟“智慧医疗”赋能基层人才的新路径,利用远程培训、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与诊疗水平;探索区域一体化人才配置与共享机制,实现人才在区域内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
人才强,则基层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政策持续护航、各地久久为功。唯有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中来,方能为全民健康筑起更加坚实可靠的基石,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直面健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