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久坐后感到腿部肿痛?是否认为胸闷气短只是“累着了”?小心,这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警报!10月13日是第12个世界血栓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头到脚,掌握主动:预防血栓,守护健康”,旨在提醒我们关注这个可防可控的“沉默杀手”。
血栓是什么?
简单来说,血栓就是血管中形成的血块。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受伤流血时,血块会帮助我们止血,这是身体的保护机制。但当血块在血管内不该形成的时候形成,或者变得过大,就会变成致命的“路障”,堵塞血管,中断血液流动,导致相关器官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血栓的两种类型
血栓根据其堵塞的血管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 动脉血栓:凶险的“肇事车”
堵塞路段:动脉——负责从心脏向外输送新鲜血液的“高速公路”。造成的“事故”:心肌梗死:堵在心脏冠状动脉。脑卒中(脑梗):堵在大脑动脉。特点:起病急,症状猛烈(如剧烈胸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2. 静脉血栓:隐秘的“地雷”
堵塞路段:静脉——负责将血液回送心脏的“返程公路”。造成的“事故”:深静脉血栓(DVT):多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像一枚“地雷”,导致腿部(常为单侧)肿胀、疼痛、发红。肺栓塞(PE):当深静脉血栓这块“地雷”脱落,随血流到达肺部,堵塞肺动脉。这是最致命的并发症,可能导致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甚至猝死。
警惕这些“高危信号”
当血栓形成时,身体会拉响以下警报。
1.腿部警报(警惕深静脉血栓)
单侧腿部(尤其小腿)突然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发热,有压痛感。
2.肺部警报(警惕肺栓塞,立即就医)
不明原因的突然呼吸困难。锐利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心跳加速、心慌、咯血。
3.大脑/心脏警报(警惕动脉血栓)
突发面部不对称、单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脑梗)。剧烈而持久的胸痛、胸闷(心梗)。一旦出现以上任何症状,尤其是突发性的,请立即就医,时间就是生命。
血栓“偏爱”哪些人?
1.久坐久站族:办公室白领、长途旅行者、教师、外科医生等。
2.住院或手术后患者:特别是骨科大手术(如髋、膝关节置换)、大型腹部手术后的患者。
3. 高龄人群:年龄越大,风险越高。肥胖、吸烟者。
4.有血栓家族史的人。孕妇及产后妇女。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行动起来,让血栓“无处可生”
预防远胜于治疗,记住以下几点,能有效降低风险。
1. 动起来,别做“木头人”
避免长时间静止: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5-10分钟。办公室小动作:勾勾脚尖、转转脚踝、伸展腿部,促进血液循环。定期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
2. 健康生活“三件套”
多喝水:保证充足水分,避免血液过于黏稠。戒烟限酒:烟草对血管的伤害是巨大的。均衡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控制体重。
3. 高危人群做好预防
如果您属于高危人群,在进行长途旅行或手术前,请咨询医生。术后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下床活动,或进行腿部按摩。根据医嘱,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
知“栓”才能防“栓”。让我们共同提高警惕,用知识和行动守护血管健康。生命在于运动,防栓始于足下。别让我们的生命,被悄然“栓”住。
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 护士长 肖茜
指导专家:神经内科一病区 主任 主任医师 毕家香
通讯员 马荆花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