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沾衣秋意浓
中医养生重“藏”“润”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此时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拉大,空气湿度渐低,天地间阳气收敛、阴气渐盛。从中医视角看,人体与自然同频,此时养生需紧扣“养阴防燥、温补养肾、防寒固表”三大核心,方能顺应节气变化,筑牢健康根基。
饮食:润养肺肾,忌寒避燥
饮食调养是寒露养生的重中之重,核心在于“润而不燥、温而不热”。此时燥邪当令,易伤肺津,导致口干咽燥、皮肤干裂、干咳少痰等症状,故需优先选润肺滋阴之品。银耳、百合、梨、蜂蜜皆是佳品,可将银耳与百合同炖,或梨去核后蒸川贝,既能润燥又不滋腻;若嫌寒凉,可加少许桂圆、红枣中和药性。
同时,寒露后肾气渐旺,宜食温补养肾之味,中医有“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之说,此时可多吃山药、栗子、核桃等根茎坚果——山药能补脾益肾、固涩精气,栗子被称为“肾之果”,可煮粥或蒸食,既养肾气又护脾胃。需谨记避食生冷寒凉之物,如冰饮、螃蟹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辛辣刺激之品也需少食,防止加重秋燥。
作息:顺时养阴,防寒固表
作息调整需顺应“阳气收敛”的节气特性,做到“早睡晚起,养阴护阳”。《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寒露后可适当调整为“早卧晚起”,每晚10点半前入睡,早晨待阳光稍盛后起床,避免过早外出感受寒凉。
晨起后可做简单的导引术,如“八段锦”中的“两手攀足固肾腰”式,双手攀足时缓慢拉伸腰背,能疏通肾经、强健腰膝,缓解秋乏。外出时需注意“春捂秋冻”有度,寒露后“冻”需适可而止,尤其要护好颈肩、腰腹、脚踝三大部位——颈肩受凉易引发头痛肩痛,腰腹受寒会伤脾胃肾气,脚踝受凉则可能导致宫寒或关节不适,可根据气温增减围巾、马甲或薄袜,做到“暖而不汗”。
情志:疏解悲秋,平和敛神
情志调摄亦不可忽视,需防“悲秋”情绪伤肺。寒露后草木凋零、万物萧瑟,易让人产生感伤、抑郁之情,而中医认为“肺在志为悲”,过度悲忧会耗伤肺阴。
可多参与户外活动,如登高、赏菊、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以宣畅肺气;也可通过听轻快音乐、与亲友闲谈等方式疏解情绪,保持心境平和,让情志与阳气一同“收敛”,不妄耗心神。
寒露养生,实则是顺应自然的“藏养”之道。饮食上润养肺肾,作息上顺应阴阳,情志上平和内敛,方能在渐寒的秋日里,守住身体的“正气”,为寒冬的到来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