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15日讯(通讯员 何湘玉 陈燕)近日,全身发黄的赵阿姨被家人紧急送至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时,已经腹痛伴高热4天,体温高达39.5℃,血压降至80/50毫米汞柱。这是感染性休克的危急信号。
入院后CT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布满了结石,并引发了严重的胆管扩张。结石堵塞了胆汁的正常流通,引发急性化脓性感染,毒素入血导致脓毒血症,生命危在旦夕。
“必须立刻解除梗阻,引流脓液。”然而,检查结果提示赵阿姨的血小板计数低,仅有31×10⁹/L,这意味着任何操作都有引发大出血的风险。一边是刻不容缓的抢救,一边是极高的手术风险,救治工作陷入了两难。
面对患者的病情,肝胆胰外科主任汤俊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与介入医学科、重症医学科(ICU)的专家们开启联合救治。ICU团队全力进行抗休克治疗,稳定生命体征;肝胆胰外科与介入医学科医生则在严密监护和血小板支持的同时,立即为患者施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
PTCD是科室发展成熟的一项微创介入技术。在影像设备的精确引导下,医生将一根细长的穿刺针精准地送入肝内胆管,随即置入引流管。当墨绿色的脓性胆汁顺着引流管汹涌而出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胆道的高压瞬间得到缓解,感染的“源头”被成功控制。这条微创建立的“生命线”,将赵阿姨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两个月后,身体状况基本恢复的赵阿姨再次入院,此次住院是为了处理胆管内那些“惹事”的结石。由于曾经历过多次开腹手术,她对再次“大刀口”充满了恐惧与抗拒。了解到患者的诉求后,汤俊团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科室今年新引进的经皮经肝胆管碎石取石术(PTCSL),可以通过微创的方式解决她的问题。
更让她感到安心的是,这次手术可以巧妙地利用上次PTCD抢救时已经建立的经皮肝通道,不需要重新开辟,只需利用这条“旧路”进行内部的“清障”工作即可,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二次创伤。最终,手术团队通过这个微小通道,使用胆道镜和碎石设备,成功地将赵阿姨胆管内的结石清除干净。
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作为急救的“生命线”,技术成熟,用于快速解除梗阻、控制感染,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和时机;PTCSL(经皮经肝胆管碎石取石术),作为后续治疗的“清道夫”,能通过原有或新建的微创通道深入胆管,最大程度地清除结石,最大限度避免开腹。
汤俊介绍:“对于肝胆管结石,我们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取尽结石、解除梗阻、祛除病灶’,但由于该疾病复发的特性,医学上很难保证‘一劳永逸’。因此,先利用成熟的PTCD技术稳住生命,再运用新的PTCSL技术进行最大程度的清理,并为患者建立长期、通畅的随访和必要时再次微创干预的通道,确保每位患者都能获得连贯、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已构建起以PTCD、PTCSL、ERCP及腹腔镜技术为核心的微创诊疗平台,能够为各类胆道疾病患者提供从急诊抢救到长期管理的全流程、一体化解决方案。
来源: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