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协作的春风吹遍云岭大地。在彩云之南的滇西腹地,云南省弥渡县正以沪滇协作资金为“金钥匙”,解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从基础设施升级到产业业态创新,沪滇协作资金如同源头活水,浇灌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累累硕果。
弥城镇高芹村改造完成的旅居小院。杨文虹摄
清晨,弥渡县弥城镇高芹村的露天温泉升起袅袅白雾,青砖碧瓦的旅居小院错落有致,村道两旁新安装的路灯与红花绿植相映成趣,三五成群的游客在露天温泉惬意地泡着脚……这个曾因基础设施薄弱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滇西旅居产业的“新地标”。
“现在我们高芹村打造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漂亮,好多人都来我们村休闲娱乐、旅居,温泉水都引到我家门口来了,我在家里卖点百货,卖点早点也能赚到钱。”站在自家新开的便民小店前,村民张寸仙脸上满是笑意。
2025年,沪滇资金投入500万元实施的“弥城镇谷芹高芹村、高孟营村小河淌水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彻底改变了这个温泉村的面貌。150盏路灯点亮乡村夜空,9000米入户污水管网让村容整洁一新,300立方米温泉蓄水调节池与800米热水管网铺设完成,10栋共计3000平方米的乡村旅居小院错落有致。这些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的资产不仅提升了村庄颜值,更成为招商引资的“硬底气”。在沪滇资金的示范引领下,高芹村村集体跟进300万元,成功吸引社会资本投入400余万元参与装修运营,形成了“政府引导、集体跟进、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
“我们将沪滇资金衔接资金统筹使用,全力打造高芹旅居村。”弥城镇副镇长李尧介绍,目前项目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工,旅居客栈将于11月投入使用。“这个项目将同步带动整个高芹旅居村产业的丰富度,踏出弥城镇乃至弥渡县在乡村旅居产业发展当中的第一步。”
旅居客在红岩镇白崖古城村体验扎染手工技艺。杨文虹摄
与此同时,位于红岩镇青山绿水间的白崖古城村也在沪滇协作中焕发新生。这个承载着白子国千年文脉的古村落,在沪滇资金的持续助力下,实现了从“景点”到“景区”的精彩跨越。
2021年,1000万元沪滇资金实施的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为古城村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奠定了坚实基础。2025年,再投入500万元实施的旅居产业项目,让废弃校舍和13个传统院落重获新生,千年古村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焕发现代活力。
“在这里住了4个月,越住越舍不得离开。”来自广西的旅居客何琪慧说,“这里的人文、风景和气候都让人沉醉,特别是那份浓浓的烟火气,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旅居生活,成为了白崖古城最好的宣传名片。
据统计,白崖古城村如今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过20万元,带动发展新兴业态9家,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景区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万元。
红岩镇人大主席潘谷美深有感触地说:“沪滇资金不仅为我们‘输血’,更帮助我们实现了‘造血’。在它的持续引领下,一个个新业态项目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沪滇协作在弥渡的生动实践,正在从点的突破迈向面的提升。2025年,弥渡县在弥城镇谷芹高芹村、高孟营村小河淌水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红岩镇大营村乡村旅居产业发展项目和寅街镇三合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上,集中投入沪滇资金1500万元,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我们充分发挥沪滇资金的引领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参与’的发展格局。通过引入上海的先进经验,帮助弥渡旅居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弥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顾壹壹表示。
从高芹村的温泉氤氲到白崖古城的千年文脉,沪滇协作的种子已在弥渡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弥渡正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创新实践,绘就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
来源:弥渡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杨文虹 王楠
编辑: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