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吃饭!”清晨七点,张女士刚把牛奶端上桌,就听见父亲卧室传来急喊。她快步走近,发现父亲攥着半块饼干,委屈地嚷:“你为什么不让我吃饭?想饿死我?”
张女士无奈解释:“爸,您六点刚吃了蒸蛋和粥,现在才七点,咱们等会儿出去逛,回来再吃午饭。”可父亲像没听见,把饼干往嘴里塞,碎屑掉了一床,还踉跄着往门口走:“我要出去买饭!都不给我吃!”
这样的场景,张女士已熬了三年。父亲68岁生日后确诊老年痴呆,起初只是忘带钥匙、记错时间,家人还笑他“老糊涂”。可后来,他分不清昼夜,凌晨煮面烧黑锅,下午沙发打呼噜。
生活能力也退化,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甚至在客厅小便。有次他走丢,全家找了六小时,最后在超市发现他,攥着两包饼干念叨:“我女儿爱吃这个……”
01
老年痴呆症:
一场“沉默的脑萎缩”
张女士父亲的遭遇,并非个例。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痴呆症患病率达5.3%,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过30%。更严峻的是,由于早期症状隐蔽,超过6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医学上,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为主)的核心病理是大脑神经元死亡和神经纤维缠结,导致海马体(负责记忆)、颞叶(负责语言)、额叶(负责决策)等关键区域萎缩。就像一台老化的电脑,内存(记忆)越来越小,处理器(认知)越来越慢,最终连基本操作(生活自理)都无法完成。
02
老年痴呆症
最常见的6个口头禅
老年痴呆症的早期症状,往往藏在日常对话里。以下6句口头禅,若频繁出现,需警惕认知功能衰退:
1. “我刚才要做什么来着?”
患者刚放下钥匙就忘记目的,或反复询问同一问题(如“今天几号?”“你刚才说什么?”)。这是海马体萎缩的典型表现,海马体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其退化会导致信息“存不进、取不出”。
2. “这个字怎么写来着?”
患者提笔忘字,或对常用词产生陌生感(如将“钥匙”说成“开门的铁片”)。语言中枢(颞叶和额叶)的神经连接断裂,导致词汇检索失败。
3. “我怎么到这里来了?”
患者在熟悉环境中迷路,或分不清白天黑夜。定向力障碍源于大脑顶叶和海马体的功能衰退,导致空间定位和时间感知能力下降。定向力丧失是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主因。据统计,我国每年走失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中,60%以上因定向力障碍导致。
4. “没人懂我!”
患者想表达的内容“卡”在脑中,说话颠三倒四(如将“下雨要带伞”说成“带雨……那个……遮东西的”)。这反映语言逻辑需要额叶和颞叶协同工作,神经退化会导致信息传输中断。
5. “我不想去。”
患者突然拒绝社交活动,或对曾经热爱的事务(如跳舞、下棋)失去兴趣。这种“主动性丧失”是前额叶皮层退化的结果,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引发抑郁倾向。
6. “别碰我的东西!”
患者可能对物品产生病态执念(如反复检查门锁、收集废纸),或出现被窃妄想(如认为家人偷走自己的钱)。这些行为源于杏仁核(情绪中枢)过度活跃,导致焦虑和偏执。
出现口头禅并不意味着一定患上了痴呆症,判断是否为痴呆,关键得从5个维度来综合考量。
首先要看相关表现是否逐月增加,如果只是偶尔出现类似情况,可能无需过度担忧,但若是呈逐渐增多趋势,就要引起注意了。其次,留意是否合并迷路、算错账、穿反衣服等空间或执行障碍。
再者,观察是否影响日常生活,像理财、做饭、服药等方面出现错误。另外,是否伴有情绪或性格改变也很重要,比如变得焦虑、淡漠、易怒等。
最后,年龄与遗传背景也是关键因素,60岁以上人群,或者家族有痴呆史的,患病风险会陡然增加。如果满足两项以上,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做MoCA量表、脑核磁以及淀粉样蛋白检测,早期诊断能够将发病时间推迟5 - 10年。
03
如何预防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虽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干预可有效延缓进程。
1.要控制“三高”
高血压、糖尿病会加速血管性痴呆的进程,所以建议每日监测血压,将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每年还要体检筛查颈动脉斑块,预防脑梗。
2.进行脑力锻炼
每天开展30分钟认知训练,如数独、学外语、背诗词等,可刺激海马体神经元再生,持续训练能使痴呆风险降低29%。
3.采用地中海饮食
每周吃2次深海鱼,每日摄入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这种饮食模式可使痴呆风险降低40%。
4.积极参与社交互动
每周参与3次集体活动,如广场舞、志愿者服务、老年大学等,可刺激大脑前额叶皮层,延缓认知衰退。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