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市播州区影山湖街道的街巷田埂上,总能看见身着白大褂的身影,有的背着药箱走进农家院,有的在村卫生室里细细解读报告。作为辖区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影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始终相信:基层医疗的温度,藏在每一次上门随访、每一次报告解读、每一次耐心应答里。我们以“患者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为准则,用脚步丈量需求,用实干化解难题,让健康服务真正贴民心、暖人心。
时时跟着需求走,把服务送进农家院。基层医疗最怕“坐堂行医”,群众的难处往往藏在不愿说的细节里:独居老人说不清哪里疼,慢病患者记不住用药量,宝妈们不清楚疫苗接种时间。这些需求,要靠“脚底板”才能摸准。我们搭建起“家庭医生+村医”联动服务网,让村医当“前哨”,家庭医生做“后盾”。辖区10名村医每周都会带着体检报告上门,送报告时必做三件事:给老人测一次血压血糖、问一句用药情况、记一条需求建议。70多岁的张大爷体检发现血糖偏高,村医送报告时当场帮他调整饮食清单,回到中心后立刻把情况同步给家庭医生,第二天家庭医生就带着血糖仪上门,手把手教他自己监测。
事事围着患者办,把便利落到实处。群众对“家门口看病”的期待很实在:少跑路、少排队、看得懂。针对这些朴素需求,我们从流程到服务逐一优化,把“不方便”变成“很省心”。针对高龄、行动不便群体,我们开通“银发就诊绿色通道”,65岁以上老人不用排队,有专人引导就诊。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推出“长处方服务”,一次可开3个月药量,由村医定期送药上门,还附上写清“早中晚吃几粒”的大字用药单。遇到“挠头事”,我们不推不拖:有居民反映体检报告“全是专业术语看不懂”,我们立刻要求村医送报告时“先解读、再签字”,复杂情况由家庭医生上门细讲;这些看似琐碎的调整,正是把患者放在心上的模样。
处处盯着满意干,把口碑攒在民心。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没有线上渠道,我们就用“笨办法”听意见:门诊大厅摆着“意见本”,村医上门带“需求卡”,居民有啥不满、建议,都能当面说。对收集到的问题,我们立行立改:有居民说“健康科普听不懂”,我们就把宣传册改成“顺口溜”,由村医结合送药做“一对一讲解”,还在村卫生室贴满“高血压饮食禁忌”“儿童疫苗接种表”等漫画海报。更把群众认可的服务固化下来,制定《便民服务十项承诺》,明确“村医送报告不超过3天”“慢病随访必带健康指导”等细则,用制度守住服务质量。
基层医疗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件件连着民心。未来,我们会继续牵着村医的手,踏着田埂、走进院坝,把每一次问诊、每一份报告、每一次服务都做到群众心坎上,用脚步量出信任,用实干守住健康,真正把 "患者置顶" 的承诺,写在辖区的每一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