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血糖没超标就万事大吉,超标了就只能吃药。其实,在健康与糖尿病之间,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缓冲带”——糖尿病前期。这是身体发出的最后“黄牌警告”,也是逆转糖尿病、避免终身服药的黄金窗口期。此刻管住嘴、迈开腿,血糖有望回到安全区。
01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身体的最后通牒
糖尿病前期就是血糖水平已经高于正常值,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可以把它想象成血糖的“警戒水位”。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5年版)》,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即可诊断:
空腹血糖受损:6.1毫摩尔/升≤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
糖耐量减低: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11.1毫摩尔/升之间和(或)糖化血红蛋白为5.7%~6.4%。
据最新流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35.7%,意味着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这个危险阶段,他们是最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
02
为何必须重视?
——沉默的“潜伏者”
糖尿病前期最危险之处在于它通常“沉默无声”,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极易被忽视,但高血糖的损害已在体内悄然发生。
高转糖率:不做干预,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并发症风险已起航:此时,罹患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损伤的风险已经开始显著增加。
03
如何实现逆转?
——生活干预是王牌“药物”
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前期最有效、最经济的逆转手段,效果甚至优于某些药物。
01
左中括号
吃对饭,是控糖的基石
左中括号
主食巧搭配:将部分白米白面换成全谷物、杂豆类(如糙米、燕麦、藜麦、鹰嘴豆),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顺序讲科学:尝试“先吃蔬菜(膳食纤维),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碳水化合物)”的进餐顺序有助于延缓糖吸收、减轻餐后血糖波动。注意:顺序不是特效药,总碳水/总热量仍需把控。
拒绝“糖衣炮弹”:严格限制含糖饮料、糕点、油炸食品的摄入。
02
左中括号
迈开腿,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左中括号
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结合每周2次力量训练(如深蹲、举哑铃)。肌肉是消耗血糖的“大户”,增肌能极大地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打破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简单的站立、踱步都能带来改变。
03
左中括号
减体重,综合效益更显著
左中括号
对于超重或肥胖者,体质量每减轻1千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下降16%;而减轻7%~10%的体质量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不是终点,而是可以扭转走向的起点。把握这一“黄金窗口”,从三件事做起:吃对饭、动起来、稳步减重,并同步管理血压、血脂、睡眠与戒烟限酒;多数人可显著降低进展风险,部分人可把血糖拉回正常范围。建议每3~6个月复查空腹血糖/糖耐量或糖化血红蛋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药物辅助。从这一餐、今天的一次步行、体重的每一斤开始,为未来的自己积累更确定的健康收益。
延伸阅读
巧吃三餐,稳糖的“食力派”
控制血糖,并非要饿肚子,而是要聪明地吃、吃得有章法。掌握几个小技巧,餐后血糖更平稳。
“粗”一点:将部分精白米面逐步换成糙米、燕麦、玉米、荞麦等粗粮,并控制总量(1拳头主食);这种调整有助于放缓并减少餐后血糖上升。
“杂”一点:做饭时可加入红豆、绿豆、芸豆等杂豆,或者红薯、山药等薯类。注意:杂豆和薯类计入主食,应相应减少米面,避免“双主食”。
“顺序”变一点:尝试先蔬菜/清淡汤,再吃蛋白质(肉、蛋、豆制品),最后吃主食。配合细嚼慢咽,有助于延缓糖吸收、减轻餐后血糖波动。提示:顺序不能替代总碳水与总热量控制,汤宜清淡少油少盐。
“速度”慢一点:每餐用餐时间不少于20分钟。给大脑接收“饱”信号的时间,避免过量进食。
记住口诀:“主食粗细搭配好,吃饭顺序有诀窍;细嚼慢咽八分饱,血糖平稳身体好”。从下一餐开始,就尝试作出一点改变吧。
规律运动,降糖的“活力源”
运动是行之有效的控糖手段——短期有助于平稳餐后血糖,长期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改善心肺功能。如何更科学地运动?
选对方式: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效果最佳。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跳操)能直接消耗血糖,提高心肺功能。建议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
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弹力带练习、深蹲、做俯卧撑)能增加肌肉量。肌肉是储存和消耗葡萄糖的“仓库”,其越发达,利用葡萄糖的能力越强。建议每周2~3次,穿插进行。
把握时机:推荐在餐后30分钟左右开始轻至中等强度运动,此时正值血糖上升期,运动降糖效果最好。避免空腹运动,以防低血糖。
贵在坚持: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只要能坚持,就会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利用零碎时间,比如“刷着手机走跑步机”“上班提前一站下车”,让运动融入生活。
不要把运动想得太复杂,“动则有益,贵在坚持”。从现在开始,找到你喜欢的运动,迈出第一步。
作者||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王璐璐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逄曙光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