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专业心理咨询师推荐|爱己心理
希望你的世界和你的笑容一样,永远都是晴天。
在一个寻常的周末午后,游乐场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突然,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打破了这片和谐——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因为没能抢到心爱的秋千,猛地坐在地上,放声大哭,小脸涨得通红。
此刻,站在一旁的你,会如何应对?
场景A:
父亲皱着眉头,快步走上前,压低声音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站起来!男子汉大丈夫,为个秋千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不许哭!再哭我们现在就回家!”小男孩的哭声在威慑下变成了压抑的抽泣,他努力想把眼泪憋回去,身体因恐惧和委屈而微微颤抖。
场景B:
母亲蹲下身,轻轻抱住孩子,用平静的语气说:“宝贝,我知道你很难过,因为你非常想玩那个秋千,对吗?(孩子哭着点头)这种感觉确实不好受。但是,我们需要排队等待。妈妈陪着你,我们一起等,或者我们可以先去玩一会儿滑梯,你来决定好吗?”
孩子的哭声渐渐平息,他靠在妈妈怀里,虽然还在抽泣,但情绪明显得到了安抚,最终选择了去玩滑梯。
这两个场景,生动地勾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情绪抹杀型” 与 “情绪管理训练型” 。你,属于哪一种?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育儿选择,它如同一道分水岭,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的情商根基、性格底色,甚至决定了他们未来一生的幸福与成就。
第一部分:认识情绪抹杀型家长——爱的“刽子手”
“情绪抹杀型家长”并非不爱孩子,相反,他们往往深爱着自己的子女。他们的初衷通常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坚强、懂事、有出息。然而,他们却在无意中,扮演了孩子情绪的“刽子手”。他们的核心信念是:“负面情绪”是坏的、危险的、需要被尽快消除的。
他们的典型特征与常用“金句”:
1.否定与压抑:
· “这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憋回去!”
· “男孩子要勇敢,哭鼻子是懦夫!”
· “你再发脾气,妈妈就不要你了!”
· 行为逻辑: 他们试图通过否认情绪存在的合理性,来强行切断孩子的情绪表达。他们认为,只要不承认、不表达,情绪就会自然消失。
2.转移与轻视:
· “快看,那边有个蝴蝶,多漂亮啊,别哭了。”
· “不就是个玩具吗?至于吗?爸爸再给你买个更好的。”
· 行为逻辑: 他们用转移注意力或贬低事件重要性的方式,来“绕过”情绪的处理。这看似有效,实则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视。
3.惩罚与威胁:
· “你还有脸生气?再板着脸今天不许看电视!”
· “你要是再这样,我就告诉爸爸/老师,看他们怎么收拾你!”
· 行为逻辑: 他们将情绪表达与不当行为划等号,并施以惩罚。这让孩子学会因为表达真实感受而恐惧。
4.说教与批判:
· “我跟你讲过多少次了?要学会分享!你这么自私,以后谁还愿意跟你玩?”
· “遇到这点挫折就受不了,将来进入社会怎么办?”
· 行为逻辑: 他们在孩子情绪崩溃时进行长篇大论的说理,完全无视孩子当时根本无法听进任何道理。这无异于对着一面波涛汹涌的大海朗诵诗歌。
情绪抹杀的深远代价:
当一个孩子的情绪长期被否定、被压抑,他内心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情绪文盲”的诞生: 孩子无法准确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他们只会感到一团混乱的“不舒服”,但分不清是愤怒、悲伤、委屈还是恐惧。这种对内在自我的陌生感,会延续到成年,导致他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处处碰壁。
· 低自尊与不安全感: “我的感受是不对的,是不被接受的”会逐渐演变为“我这个人是不好的,是不值得被爱的”。孩子会形成低自我价值感,缺乏安全感,总是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存在。
· 情绪表达的“地下化”与“火山式爆发”: 情绪不会消失,只会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它们可能以更隐蔽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咬指甲、做噩梦、身体不适(如腹痛、头痛);或者,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因为一件小事而突然“火山喷发”,产生极具破坏性的情绪失控。
· 人际关系困难: 一个无法理解自己情绪的人,也很难共情他人的情绪。他们可能表现得冷漠、自私、缺乏同理心,在交友、恋爱和婚姻中遇到重重障碍。
第二部分:走近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孩子的“情绪教练”
与“抹杀型”相反,“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将自己定位为孩子的“情绪教练”。他们相信:所有情绪都是正当的,但并非所有行为都是可接受的。 他们的目标不是消除情绪,而是陪伴孩子认识、接纳并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和管理情绪。
这一理念深受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影响,他在著作《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系统阐述了“情绪管理训练”的五步法。
情绪管理训练的五大核心步骤:
1.觉察情绪:觉察孩子,也觉察自己。
· 这是一切的基础。教练型家长能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无论是通过表情、语气还是肢体语言。同时,他们也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避免让自己的怒火“污染”对孩子的引导。
2.把握时机,将情绪瞬间视为增进亲密、教导孩子的机会。
· 当孩子发脾气、哭泣时,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需要被镇压的“麻烦”,而是一个绝佳的教导时刻。他们会放下手头的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连接中。
3.倾听与共情,确认孩子的情绪。
·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他们不会急于说教或解决问题,而是先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真诚地倾听。
· 他们会使用“情绪词汇”来帮助孩子命名感受: “你看起来很生气。”“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失望?”“没能得到第一名,你一定很伤心吧?”
· 简单的共情话语拥有巨大的魔力: “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如果是我,可能也会很难过。”这一步让孩子感受到:我被看见了,我被理解了,我不是孤单的。
4.帮助孩子表达情绪,为其设定行为界限。
· 在情绪被充分接纳后,理性的大脑才能开始工作。此时,教练型家长会明确地告诉孩子:“感到愤怒是完全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能打人/扔东西/骂人。”
· 他们致力于教导孩子用更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情绪,比如:“你可以用力跺几下脚。”“你可以告诉妹妹:‘我太生气了!因为你弄坏了我的画!’”“或者,你需要一个拥抱吗?”
5.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 最后,他们引导孩子把注意力从情绪本身转向解决问题。
·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办,好吗?”“玩具已经摔坏了,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修好吗?”“下一次再遇到这种情况,除了哭,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 这个过程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为情绪教练带来的丰硕果实:
在情绪教练的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收获:
· 高超的情绪智力: 他们能精准地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
· 强大的内在力量与高自尊: 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何种情绪,自己都是被爱、被接纳的。这种无条件的爱构成了他们自信与安全感的基石。
· 良好的生理与心理健康: 情绪得到了健康的疏解,而非积压在体内,减少了未来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
· 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们善解人意,懂得沟通,能够建立深厚、持久的友谊和亲密关系。
· 卓越的专注力与学习能力: 一个内心平静、情绪稳定的孩子,才能将宝贵的心理能量用于探索世界和学习知识。
第三部分:从抹杀到教练——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
认识到两种模式的巨大差异后,许多父母会感到焦虑:“天哪,我好像一直都是情绪抹杀型家长!我是不是已经毁了孩子?”
请放下这份自责。育儿从来不是一条单行道,意识到问题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从“抹杀者”到“教练”的转型,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勇气的自我修行。
第一步: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常常源于我们曾经如何被对待。回想一下,当你小时候哭泣、发脾气时,你的父母是如何反应的?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可能至今仍潜伏在你的体内。尝试去拥抱那个曾经的自己,告诉他/她:“你的感受是合理的,我看到了,我接纳你。”只有先处理好我们自己的情绪历史,我们才能以更健康的方式回应孩子。
第二步:学习情绪词汇,扩充你的“情绪词典”。
我们无法表达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和孩子一起学习丰富的情绪词汇:沮丧、嫉妒、尴尬、自豪、惊喜、感激……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词汇描述自己和孩子感受。“今天妈妈的工作没完成,我感到有点沮丧。”“你主动帮奶奶提东西,看起来很自豪呢!”
第三步:按下“暂停键”,尤其是在怒火中烧时。
当你感觉自己快要失控,即将说出伤人的话时,请勇敢地对自己喊“停”。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现在非常生气,需要冷静一下。我们等一会儿再谈。”然后离开现场,做几个深呼吸,喝杯水,待情绪平复后再回来。这个行为本身,就是给孩子示范情绪管理的绝佳榜样。
第四步:接纳不完美,与“足够好”的父母和解。
你不需要每次都做对。当你又一次习惯性地吼了孩子,事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这是一个宝贵的修复关系的机会。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对不起,宝贝,刚才妈妈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你发脾气了。这不是你的错,是妈妈需要学习的地方。”这种坦诚和脆弱,不仅能修复裂痕,更能让孩子学到承担责任和宽容。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心与心的相互看见与滋养。在孩子所有的成长需求中,情绪的接纳与引导,是远比识字、算数更为核心的基石。
当我们选择成为“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我们不是在纵容孩子,而是在赋予他们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命能力——一种与自我和谐共处、与世界温暖连接的能力。
我们是在告诉他们:
“孩子,你的所有感受,都值得被尊重。你的快乐,我愿与你一同分享;你的悲伤、愤怒和恐惧,我也愿与你一同承担。在我这里,你永远可以安全地做你自己。而我,会陪伴你,学会驾驭生命中所有的风浪。”
这,或许是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所以,现在,请你再次回答开篇的那个问题:你愿意选择成为哪一种家长?答案,已然在你心中,更将体现在你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当下。从今天起,从一个表情、一句话开始,播下那颗名为“情绪智慧”的种子,静待它在孩子的生命中,绽放出坚韧而明媚的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