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最重要的话放在前面——“有遗传倾向≠ 一定会得病”。大多数常见的精神障碍都属于多基因+ 环境共同作用:基因只是“易感”,是否发病还取决于压力、睡眠、物质使用、成长创伤等多种因素。
所以,听到“家族史”,先别急着下结论。
01
精神分裂症
家族风险:有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病的人,终身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血缘越近,风险越高。
双生子研究:同卵双生子的一致率明显高于异卵,但仍非“100%”。
黄婷医生解读:
存在遗传倾向,但环境与个人发展史同样关键。规律治疗、良好作息和家庭支持,对患者长期稳定很重要。
02
双相情感障碍
家族风险:一级亲属风险显著升高。
双生子研究:同卵一致率明显高于异卵。
黄婷医生解读:
生物学易感与环境触发(睡眠剥夺、节律紊乱、产后、季节转换、物质使用)共同影响;维持治疗+ 节律管理是预防复发的“硬核组合”。
03
抑郁症
遗传度:总体约在30%—40%区间(不同研究略有差异)。
家族风险:一级亲属风险较普通人升高。
黄婷医生解读:
抑郁不是“想开点就好”,它既有生物学基础,也深受生活压力、慢性疾病、产后、童年不良经历等影响。规范治疗+ 复发预案(睡眠、运动、认知策略、规律复诊)能显著降低复发。
04
强迫症
遗传度:多项研究显示中等偏高,儿童起病型往往更高。
家族风险:一级亲属患病率高于普通人。
黄婷医生解读:
强迫症并非“洁癖/固执”,暴露与反应预防等心理治疗配合药物,循证有效;家庭减少“迎合”行为有助于恢复。
“家族史”不是“一票否决”,更不是贴标签。
看清疾病类型与个人当下状态、是否规范治疗、功能是否恢复、是否有支持系统,这些因素对两个人能不能走得长远更关键。
若对方有过发病史,稳定期的坚持治疗与健康生活方式,往往比“有没有家族史”更能决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