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军的侵略如洪水猛兽,蔓延至中国大地,试图占领整个国家。最初,他们从东北开始,逐渐蚕食中国的土地。虽然他们的侵略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但陕西和福建却成为了唯一没有遭受大规模侵略的两个省份。为何日军在华北和东北几乎沦陷之后,选择放过这两个省份呢?

错误的判断:“打不进”和“看不上”

日军的侵略从东北的富饶地区开始,随后在1937年通过卢沟桥事变正式全面侵华。入侵过程中,日本侵略者充满自信,甚至放言要在三个月内迅速解决战斗。他们的底气来源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战,使得日军对中国的军队不屑一顾。

面对日军的侵略,蒋介石一度希望先解决内战问题,甚至与侵略者暗中合作,差点把大半个中国拱手让人。日军从东北到南京,肆虐无情,然而陕西和福建却没有被大规模侵占。
对于福建,很多人认为日军没有攻占是因为看不起该省的资源。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福建作为一个港口省份,尽管其资源较为贫乏,但对于日军而言,战略意义远大于资源问题。首先,日军已经占领了足够多的港口,没必要再耗费大力气攻占福建。其次,福建地形崎岖,与平原省份相比,攻占难度更大,消耗资源也更多,因此日军并不急于攻占。

至于陕西,一些人认为日军未能打进陕西,是因为“打不进”。陕西是当时中国政治的重要根据地,日军自然把它作为首要目标。然而,陕西的防御极为坚固,国民政府在此驻扎了超过40万精锐兵力,这些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因此日军几乎不可能轻易攻入。

福建曾差点沦陷

事实上,福建并不是完全“免于侵略”。日军占领台湾后,福建的战略地位变得尤为重要。福建省与台湾相邻,控制福建对日军的资源掠夺至关重要。因此,日军在占领厦门后,曾多次试图进攻福州。

福州曾一度被日军占领长达四年。在这段时间内,日军实施了残暴的统治,掠夺当地资源。他们通过设立“抗日罪”来夺取百姓财产,还通过控制生活必需品的销售来榨取民众财富。例如,日军垄断了渔业、米面、蔬菜等物资,并以极高的价格出售给民众。此外,日军还伪造货币,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进一步控制当地民众的生活。

尽管如此,福建全省并未完全沦陷。福建的地势复杂,山地居多,日军难以全面控制内陆。更重要的是,福建的人民和军队顽强抵抗,屡屡将日军挡在海岸线之外。福建的抗战史,正是血肉铸成的英雄篇章。

陕西防线的坚守

陕西的情况与福建类似,虽然日军最终未能攻占该省,但这并非因为缺乏努力。西安和延安是陕西的两个重要战略城市,对于国民党和共产党而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日军不断对陕西进行空袭,先后发动超过150次的轰炸,西安几乎被摧毁。然而,这一切都未能动摇陕西人民和军队的决心。

在国共合作后,八路军多次阻止日军的进攻,尤其是在山西地区的防线,一旦山西沦陷,陕西也必定面临威胁。为了保护陕西,国民党也在山西与陕西之间部署了大量兵力,确保西安的安全。尽管如此,陕西仍多次面临日军的威胁,延安也曾陷入危险。

陕西与福建的坚韧抵抗

尽管日军对陕西和福建发动了多次攻击,但最终这两个省的人民通过英勇抵抗,成功地捍卫了家园。尤其是在延安,八路军的顽强抵抗使得日军无法占领该地,而国民党军队的防守也为西安争取了宝贵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并不完全消极抗日,尽管他在内战方面有着不同的考量,但他清楚西安对日军的重要性。因此,他在保卫西安方面不遗余力,甚至在山西战役失利后,依然保持了对陕西的防守。

战争的最终结果
直到1945年,日本因在太平洋战场的失败,逐渐失去了进攻中国的能力。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最终迫使日本宣布投降,而陕西和福建也成功避免了完全的沦陷。

陕西和福建不仅仅是“未被攻占”,它们承载了无数英雄的牺牲与坚守。这两个省份,正如南京和武汉一样,都是中国抗战史上的英雄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