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归来》载誉“归家”,献上精彩演出。
篇章“虚惊”。
■ 深圳晚报记者 王秋婷 李鸿婷
千年一瞬,敦煌归来。10月22日、23日晚,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入口处人头攒动,离开演尚有半小时,热情的观众早已排起长队。当舞剧《敦煌归来》的终章落下,掌声如潮水般涌向舞台。这部从光明“走出去”的原创舞剧,2025年以来,在跑遍全国11城、连演21场后,载誉“归家”,连续两日奉上两场精彩演出,再度点燃光明观众的热情。
自2024年8月首演以来,《敦煌归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到之处上座率稳居九成,在社交媒体持续“圈粉”,成为现象级文化品牌。这场“归家”演出,既是对全国观众热烈期待的回应,更是对光明区文艺创作生态的生动诠释。它印证了光明这片热土,不仅能孕育科学的重器,也能滋养艺术的繁花。
一封千年家书
被他们舞“活”了
“河陇麦正黄,游子可归乡。”舞剧《敦煌归来》的故事,是一封写自公元848年的“家书”。沙州(今敦煌)收复,以高进达为首的十人信使团,怀揣着归国的信念与求援的使命,踏上了前往长安的九死一生之路。历史记载,此行四年,十人出发,仅高进达一人抵达。
如何将这段悲壮史诗表演给今天的观众看?总编导胡沈员和他的团队,选择了一种“去符号化”的表达。
舞台上,你看不到对敦煌壁画直接的、刻板的模仿。取而代之的,是12个高低起伏的白色立方体,它们时而垒成城墙,时而化为沙丘,时而又是信使们心中的残垣断壁。“这是我们心目中敦煌的象征,是被时间冲刷过的历史记忆,”胡沈员说。这种写意的手法,被观众评价为“无敦煌,但处处是敦煌”。
胡沈员能够带领团队实现这一高难度的艺术构想,离不开光明区提供的全方位支持。《敦煌归来》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光明区委宣传部、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华侨城文体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联合出品,胡沈员作为光明区签约文化名人担任制作人和总编导,项目亦获光明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从全国巡演再回到出生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讲就像回家了一样,在这里演出更具有一种松弛感。”胡沈员说道。
舞剧通过“铭记”“集结”“英灵”“献图”“归来”等十二个篇章,让每个无名英雄都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信使高进达的孤独与坚韧、何法师的悲悯与牺牲、女子凤归云的义无反顾……当舞者们手捧灯火,如莫高窟中的千佛静静而立时,那份穿越时空的信念感,深深叩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当艺术家大咖遇见光明
《敦煌归来》从地方原创到全国热演的“破圈”之路,其背后正是光明区独特的文艺创作体系在发挥作用。
政府搭台、专业创作、市场运作,是《敦煌归来》得以成功的坚实土壤。光明区以“科技+文化”“科学+艺术”双轮驱动,不仅通过专项资金给予支持,更关键的是构建了一套全链条孵化模式。
2022年,胡沈员被引进作为光明区签约文化名人,并通过光明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原创作品《忒修斯之船》《敦煌归来》。2023年,为广泛招募专才参演《敦煌归来》,在其工作室基础上成立了民营的深圳当代舞团。深圳当代舞团在享有创作补贴、场地免费使用权的同时,又能灵活采用项目制人才引进、众创式内容生产等市场化机制。这种“头部艺术家引领+本土团队协同”的创作模式,既保障了艺术高度,又激活了创作活力。
胡沈员作为中国青年舞蹈家的代表人物,将其工作室和重要创作落地光明,本身即是对区域文化的认同。他坦言:“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为艺术家带来扶持。”这种“双向奔赴”很快结出了硕果。《敦煌归来》入选中国文联重点创作目录,成为2025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的重点原创剧目,从光明的“文化名片”升级为深圳的“文艺标杆”。
观众回声:“还没看够!”
“也许再瞩目的文献记载,也没有信使团带着信仰前行动人心弦。主演和群像很好地表达了角色的勇敢真诚。”一位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获得了无数点赞。
谢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是观众最直接的肯定。在如潮的掌声与欢呼中,所有演员逐一走至台前。他们手牵手,向台下深深鞠躬。这一刻,台上与台下,历史与当下,艺术与情感,完成了最圆满的共振与团聚。
当历史的信念与现代的舞步在光明的舞台上共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舞剧的成功,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温暖奔赴。在胡沈员看来,《敦煌归来》的内核是“信念”与“团圆”。“我创作的每个作品都在寻求一种圆满和团聚,这种能量是温暖而充满力量的。”这份温暖,从千年前的信使团,传递到今天的创作者,再感染了剧场内的每一位观众。
社交媒体上,“《敦煌归来》舞剧”话题持续升温,无数观众热情留言:“在厦门看过了,凤归云那一段琵琶独舞太帅了,再来光明看一次。”“人、剧情、观众心情都在翻涌”“求加场!”“巡演不要停,希望能在更多城市看到!”……
光明“玩转”科技与文化
《敦煌归来》从光明走向全国的成功之路,是光明区推进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要解读这部舞剧的破圈密码,需要将其置于光明区“科技+文化”“科学+艺术”双轮驱动的大背景下观察。
近年来,光明区始终以文化为科学城建设注入灵魂,“科技+文化”“科学+艺术”的IP矩阵正加速成型、愈发繁茂: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已成为新生代导演逐梦起航的重要平台;光明田园音乐会创新性融合国乐与科技,让艺术旋律在绿水青山间自然流淌;2024年5月亮相的深圳科学技术馆,更在今年国庆期间创下累计超200万客流的佳绩,迅速跻身大湾区文旅“新顶流”之列。
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沃土上,依托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等现代化场馆集群,光明区已构建起从创作孵化、排练打磨到展演推广的全链条艺术支持体系。五年来,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累计引进精品剧目400余场,吸引超30个中外专业艺术院团、800余位艺术家携手合作,服务观众逾300万人次。从原创舞剧《敦煌归来》开启全国巡演热潮,到原创电影《小鸽子的家》登陆全国院线,一批兼具质感与温度的“光明出品”正凭借独特魅力走向全国,成为深圳文化创新版图中一张亮眼的名片。
从《敦煌归来》的“破圈”走红,到光明区文化产业的整体崛起,这一系列实践不仅印证了其文艺创作体系的独特价值,更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光明样本”。在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文化高地的征程中,光明区正以文化创新为笔,在全国文化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C位”篇章。
上一篇:沈阳游子的异国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