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今天,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防心梗、防中风的“基石药物”,早已被广泛推荐用于高危人群。然而,现实中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该吃他汀的人,很多却不敢吃、不愿吃,甚至擅自停药。
据国外研究显示,真正坚持服用他汀的患者比例仅为3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甚至更低。究其原因,除了对药物副作用的普遍担忧外,“长期吃他汀会伤肝”这一传言,成了很多人拒绝用药的最大心理障碍。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发表在《临床脂质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Lipidology)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令人意外的答案: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长期服用他汀不仅不会伤肝,反而可能改善肝功能!

一、“吃他汀伤肝”?误解从何而来?
很多人担心“是药三分毒”,尤其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自然容易联想到“长期吃药会伤肝”。确实,极少数人在服用他汀后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但这属于药物的罕见不良反应,并非普遍现象。
更重要的是:
这种肝酶升高通常轻微、可逆,停药后即可恢复;
与用药时间长短无关,并非“吃越久越伤肝”;
大多数情况下,定期监测肝功能即可及时发现并处理。
因此,“长期吃他汀一定伤肝”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属于过度恐慌。
二、脂肪肝患者更不敢吃他汀?其实恰恰相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患病率高达30%,在肥胖、糖尿病人群中甚至高达80%~90%。很多人觉得“脂肪肝不是病”,殊不知:
它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直接相关——脂肪肝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高出2倍;
若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可能成为肝移植的首要原因(预计2030年将超过酒精性肝病)。
正因如此,合并高血脂的脂肪肝患者,恰恰是他汀治疗的重要人群。但讽刺的是,这类患者往往因为“怕伤肝”而拒绝用药。
三、研究发现:他汀不仅不伤肝,还可能“保肝”!
这项基于美国2009–2018年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的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500多名成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其中约27%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
研究人员对比了服药组与未服药组的多项肝功能指标,结果令人振奋:
关键结论:
服用他汀的脂肪肝患者,不仅血脂明显改善,肝酶水平反而更低,提示肝细胞损伤减轻,肝功能可能得到保护。
换句话说:他汀对脂肪肝患者而言,可能是“一箭双雕”——既护心,又护肝!
四、科学用药:不必恐慌,但需监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汀可以“随便吃”。科学用药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适应症:只有存在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或心血管高风险时,才需长期服用他汀;
2. 定期监测肝功能:建议用药前、用药4–8周及之后每年检查肝酶(ALT/AST);
3. 警惕异常升高:若转氨酶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上,应暂停用药,排查原因;
4. 个体化治疗:对他汀不耐受者,可考虑换用其他降脂药(如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等)。
“长期吃他汀伤肝”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证据的误区。对于合并高血脂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他汀不仅安全,还可能带来额外的肝脏保护作用。与其因恐惧谣言而放弃治疗,不如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定期监测,真正实现“心肝同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