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后,流感病毒、普通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原体活动逐步增强,可能出现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共同流行态势,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风险也会增高。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了一份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指南,助力大家健康过秋冬。
秋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秋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水痘和流行性腮腺炎等。
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同,可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皮疹、乏力、咳嗽、咳痰等,严重者可发生并发症,病情进展快,甚至导致死亡。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主要是H1N1型和H3N2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主要症状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畏寒、头痛、咽痛、乏力、全身酸痛等。儿童患有乙型流感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重点关注。
新冠病毒感染(简称新冠)
新冠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烧、咽痛、干咳和乏力等。新冠病毒处于不断的变异中,目前我国新冠主要流行株为XDV.1系列。该变异株临床症状普遍来说较为轻微,例如嗓子痛、低烧、咳嗽或根本没有症状,容易被忽视。65岁以上或有基础病的高危人群,更应加强防护,一旦确诊应及早用药干预,避免发展成重症。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表现具有差异。小于2岁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龄内婴儿,突出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病初2-4天表现为发热、鼻塞和流涕,之后很快出现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可有呼吸费力和喂养困难等。2岁及以上幼儿和儿童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可有发热;也可表现为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儿童最常见的非典型肺炎,已成为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缓慢起病,喉咙痛、乏力、发热、头痛,阵发性刺激性咳嗽。肺炎支原体感染大多预后良好,仅极少部分患儿治疗效果不佳,可转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重症支原体肺炎。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分批出现红斑、丘疹、疱疹和痂疹,皮疹多见于头面、躯干部位,四肢较少;伴瘙痒,乏力、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水痘的传染性很强,易在托幼机构、中小学等场所引起聚集性疫情。如果家长观察到自己的孩子出现发烧、出疹等不适症状时,应考虑是不是感染了水痘。这时候家长要及时告知老师,如确诊为水痘,应居家隔离治疗,直至水痘疱疹全部干燥结痂为止,待隔离满后开具复课证明再到校上课。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痛,张口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侵犯神经系统及各种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需引起大家的重视。

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目前,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新冠、流感、水痘和流腮等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都是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
科学佩戴口罩
在疾病流行季节,应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场所。若确需前往,建议科学佩戴口罩,以减低感染风险。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接触公共物品后,都应该及时洗手,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眼、鼻。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的时候要掩住口鼻,不对着他人。
室内勤通风换气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病原在封闭环境中更易传播,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家庭、办公室和公共交通工具等密闭空间。
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平时要有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合理的膳食摄入,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时,尽量居家休息,减少外出,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不提倡带病上班、带病上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图源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