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撰文怀念,五句话读懂杨振宁
创始人
2025-10-26 21:42:46
0

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光明日报》撰文怀念杨振宁。

他的精神在星河中闪亮

10月18日是西湖大学天文系成立的日子,中午12点,完成揭幕仪式后,我从会场出来,惊悉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瞬间懊悔不已!天不由人,终究还是错过了与杨先生的最后一面……

我与杨先生相识于2007年,那时我刚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夏日的一天,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居然是来自杨先生的!因为他不用手机,所以我们一直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到2021年时,往来邮件已经有200余封了。他十分关心我的学术进展,2015年8月,我带领团队首次捕获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他9月初便发来邮件,让我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作专题分享,他亲自主持,还在会后问了不少问题。

我特别喜欢听杨先生讲述历史和人物,他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记忆力尤其惊人,哪怕是几十年前的事情,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他的发言平实、深刻又充满洞见,视野常常不局限于物理学界,而是着眼整个科技界,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这种至真至纯的品格、无私无畏的情怀,令人感佩。

杨振宁在2019年求是奖颁奖典礼现场 图源:人民日报

2015年,我和一批同道在杭州创办西湖大学。杨先生表示支持,鼓励我们团结一致向着目标前进。后来,他欣然同意担任学校顾问委员会委员、董事会名誉主席,并出席了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为西湖大学揭牌。

2023年5月,西湖大学与中国文化书院共同举办了“杨振宁和他的世界——锋芒、幸运、冲突与融合”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是对杨先生学术和人生的某种总结,选择放在西湖大学举办,是杨先生的决定,也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青年时期的杨振宁。图源:西湖大学官网

同一年5月23日,我最后一次拜访杨先生,和他交流了整整一个小时。杨先生精神很好,穿着T恤坐在沙发上,但听力比2021年见面时退步了不少,交流一半靠书写,一半靠大声说。我介绍了西湖大学的最新进展,他很高兴,同时告诉我后面会有很多困难,但一定要坚持下去。

先生已入星河,但他的风骨和精神,将化身灿烂星河的光芒,激励我们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附:五句话读懂杨振宁

从少年天才到35岁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103年的岁月中,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过世界的战争与和平以及祖国的积弱和复兴,成就卓著,堪称传奇。

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如今,杨振宁人生已圆,透过他不同时期说过的五句话,笔者试着探寻杨振宁的人生之道。

一、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

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致辞中,杨振宁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历史开篇,谈论自己通过“庚子赔款”留学项目赴美深造的经历。

作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缩影,他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张力间探寻平衡,并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成就学贯东西的底蕴。

1945年,杨振宁踏上了赴美深造的旅程。他进入世界顶尖学术机构,得到了费米、泰勒等大师的指导,在刻苦研究中终成一代大师。

他在访问、讲学中,将世界最前沿的科学进展介绍给国内,也把中国的发展介绍给世界。杨振宁还担任全美华人协会的会长,促进当时美国和中国之间在科技、社会等方面的交流往来。

杨振宁说:“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在全球化遭遇挑战的今天,国与国、民与民之间的交流尤为重要。世界各国文化差异巨大,只有不断交流,才能建立信任,消弭对抗。从这个方面来说,拥抱世界,并不意味着割裂传统;扎根传统,亦不意味着关闭国门。

二、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杨振宁的身上,有着众多的光环和赞誉。他被誉为“开辟了物理研究新境界,奠定了上世纪50年代后高能物理的理论基础”“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但将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归于“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曾经的积贫积弱,让一些国人产生了“不如人”的自卑心态,渴望向世界重新证明自己。杨振宁、李政道的巨大成就,让我们明白,中国人同样能够攀登科学的高峰。

身居海外的岁月里,杨振宁牢记父亲给予他“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咐。1971年7月,杨振宁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在写给朋友的明信片上,杨振宁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心情激动的时刻。”

也正是如此,他极力推动中国学者到国外交流学习,针对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发表关键性意见。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选择重新成为一位中国公民。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当今天的中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航天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时,我们对于未来中国的自信,正无比坚定。

三、应该继续努力

1983年,已经61岁的杨振宁演讲时,回顾了自己读书教书40年的经历后,他说:“应该继续努力。”

从小就“似有异禀”的杨振宁,一直是“学霸人设”,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他被人称为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但天才和成功之间从来没有绝对的等号,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努力作为支撑,天才也可能变成“伤仲永”的故事。

西南联大艰苦求学的经历,让杨振宁倍加珍惜赴美后来之不易的科研环境。在美国,他辗转找到著名物理学家费米作为自己的老师,从物理世界的基础工作做起,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年逾古稀时,杨振宁感叹人生有限之余,仍然想着“诗句犹争造化工”。80多岁时,他还在实验室做研究,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

四、在困苦时要有两个精神同时存在,一个是不放弃,要坚持下去;另一个是觉得做不下去得换个方向

当你面临困境,所有人不看好你时,你该如何选择?杨振宁认为,一个是不放弃,要坚持下去;另一个是觉得做不下去得换个方向。

1956年,年轻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反复推演后,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猜想时,全世界默认的是“宇称守恒”。但是,两个年轻人秉持着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走出了前人没有涉足的道路。在研究“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时,杨振宁同样如此,虽然一次次的努力都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放弃,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研究路径。

杨振宁说,他非常喜欢“真情妙悟铸文章”七个字。只有对科学研究有“真情”了,才会不断努力,在努力、失败、再努力的过程中取得进展。

1972年杨振宁与王承书(左一)、张文裕(左二)、邓稼先(右二)、周光召(右一)于北京 图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五、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访问,见到了好友邓稼先。临别之际,邓稼先在信中留了一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时隔50年后,杨振宁在百岁华诞庆祝会上,谈起了这封信。斯人虽已不在,杨振宁仍念念不忘:“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我一生中最关注的有两件事:一是中国的发展,二是物理学的发展。”2003年,杨振宁定居国内,把住所命名为“归根居”,写下了“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的诗句。

本文综合 光明日报 浙江宣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程院重要项目实地调研首站...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25日讯(通讯员 郭娜)2025年10月24日,中国工程院科技战略咨询...
非遗研学游成爆款!贵州文旅推介... 2025年1月26日上午,贵州省新闻发布中心热闹非凡,由贵州文化旅行社主办、贵州中星体旅文化发展有限...
肺癌的分类分期与精准诊疗:从病... 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疗策略的制定高度依赖病理分型与临床分期。本文结合最...
原创 寿... 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这一点都不夸张,不久前碰到一名糖尿病患者,才35岁,他问医生,我是不是1型
便血背后的秘密:痔疮还是肠癌? 我最近可真是被吓得不轻!那天上厕所,一擦纸上居然有血,当时我脑袋“嗡”的一下就大了,满脑子都是网上说...
M30四川巴中考察159米仓民... (2025年10月24日巴中讯)正值第二十三届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举办之际,由中国城镇化促进会民宿专...
降糖药种类多,效果各显“神通”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点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随着疾病发展,会引起眼、肾、神经、心...
农人老肥更新露营视频,小黑、阿... 农人老肥最近发布了一期新视频,画面中,他与叶老师及一群朋友们在野外露营,篝火熊熊,帐篷间,夜色和笑声...
冠心病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警... 冠心病,这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慢性病,近几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统计,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现代生活方...
康骨堂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长短以及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