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长短以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 腰部疼痛: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会出现这一症状。腰痛可能在明确的扭伤或外伤后出现,也可能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生。疼痛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时轻时重的钝痛为主,急性期可出现撕裂样锐痛。平卧时疼痛减轻,久站或弯腰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机制是髓核突出导致纤维环破裂,产生的代谢产物刺激周围组织的神经纤维所致。疼痛剧烈时,腰椎活动明显受限。
(2) 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下肢放射痛可在腰痛发生前、后或同时出现。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根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严重者可表现为电击样疼痛。为减轻疼痛,患者常采取屈腰、屈髋、屈膝、脊柱侧弯的保护性姿势。放射痛多发生于一侧下肢,即髓核突出的一侧。少数中央型突出的患者可出现双侧下肢放射痛,通常一侧较轻,另一侧较重。下肢放射痛的直接原因是突出物及其炎性代谢产物对神经根的刺激。
(3) 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下肢麻木通常在疼痛减轻后或相伴出现,其机制主要是突出物机械性压迫神经根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麻木或感觉减退的区域与受累的神经根相对应。下肢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发凉,患肢温度降低,尤以脚趾末端最为明显,这是由于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引起下肢血管收缩所致。
(4) 肌力减弱或瘫痪:突出的椎间盘严重压迫神经根时,可导致神经麻痹,进而引起肌肉力量减弱甚至瘫痪。这多见于腰4-5椎间盘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麻痹所致。常见表现为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伸拇长肌、伸趾长肌麻痹,导致伸拇力或屈拇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足下垂。
(5) 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加,腰腿痛症状加重,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再行走相同距离又出现同样症状。这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椎管狭窄,行走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瘀血,引发神经根炎,加重症状。
(6) 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若突出物较大或椎管骨性狭窄,可压迫马尾神经,导致会阴部麻木、刺痛,排尿、排便无力;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痿。此型需尽快手术治疗。
(7) 体征:腰椎生理前凸减小、平直或后突。正常情况下,脊柱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骶椎后凸。椎间盘突出后,刺激相应神经根引起疼痛,为减轻对神经的刺激,椎间隙后部增宽,导致生理前凸减小,甚至平直或后凸,以增加后部间隙,使后纵韧带紧张度增加,髓核部分还纳。同时,黄韧带相应紧张,增大椎管容积。主要体征包括:
① 腰椎侧弯:腰椎侧弯可凸向患侧或健侧,取决于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物在神经根内侧,腰椎向健侧侧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反之,突出物在神经根外侧,腰椎向患侧侧弯。部分患者出现交替性侧弯,通常因突出物位于神经根正前方,腰部活动时,神经根可移向突出物内侧或外侧,表明神经根与突出物无粘连。一般而言,腰4-5间盘突出导致的腰椎侧弯程度比腰5、骶1更为明显。
② 压痛点:腰椎旁压痛点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具有重要价值。压痛点多位于病变间隙棘突旁。如腰4-5间隙突出,则在腰4-5棘突旁有深压痛。典型者压痛可向同侧臀部及下肢放射。这是因为深压刺激了腰背肌肉的背根神经纤维,使敏感性增高的神经根产生感应痛。放射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仅放射到骶尾部或同侧臀部,亦有患者无明显放射痛,甚至压痛不明显,这与压痛部位是否准确、患者肌肉发达程度、病变发展阶段等因素有关。
③ 腰部活动受限:正常情况下,腰椎前屈约45度,后伸20度,左右侧屈各30度。腰椎间盘突出时,腰部前屈、后伸及侧屈均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