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几乎所有中高端品牌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砸的钱更多、更讲究了,想笼络的精英用户却越来越无感?
也许今天的上海西岸可以告诉你答案。
那晚,城际 × 小布的联动炸了街。
酒店带着折叠车品牌来搞骑行,看似不搭,却偏偏被那群最挑剔的人——投行人、律师、科技精英玩成了一场现象级狂欢。
线下成了大厂认亲会,线上朋友圈几乎同步刷屏。精英们的感慨恨不得写在脸上——“终于有活动懂我了。”宣布联动的文章下,全国各地的近百条留言也都在呼唤同一个愿望:希望“城际小布骑行站”,能赶快到自己的城市来。
继与佳明合作之后,这是城际酒店第二次制造这种罕见的“精英自来水”场面。
有人以为这是运气,有人说是选对了搭子,都不解为何这种“朴素形式”,反而让最难取悦的人群动了真情。
真相是:过去那些浮夸的、讨好精英的“高端公式”,已经不灵了。
而城际酒店,可能是最早走出那条老路的。
看懂真渴望:高效之外,也要有生活
过去几年,面对精英人群,行业里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复读过时的“高端公式”:
价格拉满 、 排场拉满 、加上 “艺术”和“悦己”口号 = 精英自然买单。
但现实已经给出答案:这一套,早已失效。
前阵子,某中高端户外品牌就因此翻了车:为了造大排场、为了加“艺术”感,不惜破坏了自然,导致真正的核心用户——尊重自然秩序的中高端人群,在那一刻彻底流失。
这种判断力的失去,显然就来源于对旧“高端公式”的盲信。还以为只要叠上buff,受众就会被晃得分不清真假。
事实恰恰相反。精英不晕,他们只厌烦。
毕竟这套逻辑的潜台词太粗暴了:买中高端产品的精英 = 有钱人 = 喜欢浮夸。
城际显然走了另一条路:它没有符号化“精英”,而是回到人本身,去洞察他们真实的生活。
首先是懂他们的渴望。
此前外界总爱替精英定义,说他们渴望的无非就是效率。可真正在其中打拼的人都明白,效率不是目的,是生存手段。
他们要的,不是更快,而是能切回生活,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节奏。
所以,城际虽为差旅酒店,却旗帜鲜明地提出一点:高效工作,轻松生活。
话看似简单,却击中了无数人的隐秘渴望——那种想要掌控节奏,而非被节奏裹挟的生活。
这次联名,正好验证了这种理解。
城际选择的小布,虽是出行工具,却同样拒绝“速度焦虑”,始终倡导着“让生活展开”。 对骑行爱好者而言,它代表的是自由与掌控,能随时出发,也能随时停下,是玩家眼中的专业之选。
当这两位“版本领先”型选手联名,无异于对外递出一张声明:我们不鼓吹更忙,我们在帮人留出一点生活的余地。
也正因如此,那群被航班、会议表围困的人,看见这次合作的第一反应,不是惊讶,而是一种终于被理解的惊喜感。
甚至有人晒出自己同时拥有小布和城际会员的截图,像是在印证一个早就存在的直觉:它们两个,本就该走到一起。
其次是有真行动。
一位参与者的话最能说明问题:“我对品牌活动的印象还停留在打卡拍照,这次,是真的让我松了口气。”
没有喧嚣场面,没有被堆满流程的仪式感。几公里的骑行,不长不短,刚好撑起一次生活节奏的切换,带着人们自然而然地,从“推进”过渡到“放松”。
这正是城际的风格——不去讲理念,而是让理念落地成体验。
就像此前与佳明合作的项目,它不是喊口号,而是设计了一整套能与身体节奏同步的训练任务。这次与小布的骑行,同样让人真切体会到:“高效工作,轻松生活”,不是广告语,而是可以被踩准的节拍。
能把理念做成体感的联名,现在已经不多了。这种洞察力与行动力,只能说相当罕见。
毕竟大多数品牌用“公式”搞联名,看的是声量和转发数;城际显然在关心另一件事:用户,真的感受到了吗?
前者为数据服务,后者为人服务。
这个区别,决定了一场活动到底是热闹一时,还是被记住很久。
也是一个品牌逻辑的分水岭。
回到真需求:删掉浮夸,留下有用
而营销层面之外,城际本身的突围,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自去年开始,在行业普遍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带有德国血脉的它,就以一年签约 120+ 家的中国速度突围,RevPAR 同比增长 8%,到今年,成熟门店 RevPAR 再涨 13.5%。同期选手还在忙着打价格战,城际已经和精英人群建立起了几乎天然的绑定:随着它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的深入布局,几乎是一座接一座地插上“大厂据点”。在咨询圈、投行圈,住城际成了默认选项。
而精英人群,如此“逃难式”地转投城际,也是在试图远离旧“高端公式”。
毕竟中高端酒店,恰恰就是最痴迷这套玩法的群体。它们大多数所谓的“升级”,不过是套公式的堆砌:不知所云的油画,书桌上的精装书,还有用不到、却照样被算进房价的打卡景观。
而城际的解法,则是删减那些伪需求,加码真正的刚需。
单从一个场景,就可以理解它的领先之处:当住客遇到紧急工作需求。
如果是在其他酒店,那多半会经历几次尴尬的时刻——抱着电脑无从落座,高额的房价里也显然不包括一把适合工作的椅子。
但在城际,你只需要随时找个桌子,放下电脑,坐下。
因为在这里,几乎每一个落座的位置都配置电源接口,也都刚好在你需要的地方,甚至是斜45度的设计,电脑、手机、工作流,一下就接上了,一秒治好电量焦虑。
又比如另一个场景:衣服脏了,又需要开会怎么办?
城际给出的答案,是洗衣房管家式洗烘服务。
你不需要去研究洗衣机怎么用,也不用反复确认工作时间,只要把脏衣服交给24h洗衣房,表明需求,剩下的事情就交给酒店来做。工作人员会帮你分类、操作、晾干、送回房间。
不仅有多种洗衣液可选,还贴心准备了防串色的洗衣吸色片,连很多人家里都不一定备得这么全。
城际的大部分服务,大多是这个路子。
早餐里没有专为拍照设计的廉价甜品,取而代之的是营养结构搭配合理、真正能撑起一天的早餐组合;
房间里没有一百个光污染式的装饰灯,而是一键切换休息与工作的光源系统,节奏随手切换;
屋里也没有永不凋谢的假花,但连衣帽间都准备了三种材质适配的衣架,连出差时的西装和毛衣都能被妥帖照顾。
你会发现,这些配置不够“显眼”,也很难作为营销亮点把“高端”标签打出去,但对于真正的精英用户而言,这才是用得上的真需求。
它不只是对“公式化”设计的反击,更是一种重新定义高端的方式——
与精英而言,真正的高端,从来不是摆出来的,而是用得上的。
学会真沟通:高级感,不靠距离感
除此之外,沟通方式也决定了城际为何能跳出“高端陷阱”。
过去,太多品牌用“公式化”的方式和受众沟通:要么把“高级感”做成“距离感”,要么把“亲近”误当成“讨好”。本质上,都是没有学会怎么好好和住客说话。
而城际既不俯视,也不谄媚,用的是一种难得的姿态——平视。
就拿入住体验来说,很多习惯了中高端酒店的用户,会说:在城际用“自助入住”更被尊重。原因很简单:这里的前台不会一上来就热情围攻,而是等你真的出现需求信号——抬头张望、在自助机前犹豫、看向饮水台时,才轻声问一句:“我可以帮您吗?”
这种不过度、不打扰的沟通背后,是更高级的判断:尊重用户的节奏感与边界感。不把热情当服务,始终保持让人舒适的距离。
城际吸引来的不只是住客,更是一群愿意交流的人。
你常常能在城际的留言区看到一个奇景:行业精英分享出差经验、讨论节奏管理。
像在和一位长期合作的老朋友对话。
对酒店来说,沟通从来不止于语言。空间的设计、产品的细节、乃至一次联名的选择,都是沟通的一部分。它不靠话术取悦,而靠细节让人明白——“这家酒店懂我”。
比如你需要时总能随手找到插座时;睡前发现床角自然垂落是;刷到那场骑行联动,立刻觉得“太合适了”时。
而当这种“被理解”的沟通持续发生,它带来的就不只是一次愉快的住宿体验,而是一种被看见、被同类认可的生活方式。
所以,比起城际超前的“反公式”设计,更让人起敬的,是它的野心。
不止做一家酒店,而是在构建一种新的精英秩序。
当一个品牌开始用平视对话,不再依赖符号堆砌、而以真实体验建立认同,它就不只是在卖房间,而是在搭建一个基于共同节奏与生活态度的精英社群。
这,才是城际真正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