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个视频,江西上饶的李姑娘,二十出头,爱徒步,爱拍照,兴冲冲钻进山。满地枯叶厚得像地毯,她蹦两下,弹性十足,边蹦边朝镜头喊:“野生蹦床!”结果两条蛇哧溜蹿出来,她俩撒腿就跑,一个半小时才摸到公路。视频最后,她把脸挡上,字幕写着:“后怕,别再学我。”我看完,手心全是汗,想起我闺女,也是看见落叶就想打滚的年纪。
先说场面,真替她们捏一把汗。那地方我熟,前年跟村里人去打过竹笋,手机一格信号都没有,真被蛇咬一口,只能靠自己扛。蛇毒不会给你时间发朋友圈,半小时肿到大腿根,走不动,抬不动,喊天天不应。李女士说“车进不去”,一点不夸张,山路窄得只容一条狗,担架得四个人抬着侧着走,还得有人前面砍竹子开路。想想都腿软。
再说为啥大家爱往野地跑。城里憋久了,看见片绿就以为是氧吧,看见层叶子就想蹦跶。我闺女也这样,周末回村,书包一甩就要上山采蘑菇。我告诉她:“先问大人,先拿棍子,先学打草惊蛇。”她撇嘴:“抖音里人家都直接躺。”我气得想摔手机,可又没办法,孩子认短视频不认爹妈。李女士这回把视频发出来,评论区炸锅:“姐姐心真大”“那是蛇窝你不知道?”她一条一条回复:“真不晓得,以后不敢了。”我给她点了个赞——能承认错误,比删视频装死强太多。
其实山里老人有句话:落叶堆成坨,下面八成有蛇。蛇怕冷,太阳一出来,先找厚叶子暖背,人一蹦,地动山摇,蛇以为天敌来了,张嘴就是一口。春天和秋天最凶,蛇刚醒或者准备冬眠,脾气差得很。我堂哥十五岁那年,手伸石缝摸鸟蛋,被五步蛇咬,毒发只用了四十分钟,到现在胳膊还细一圈。每次家族聚餐,大伯都红着眼重复:“一条蛇换一条手,值不值?”所以我家孩子上山,先给一根竹棍,不拿棍不准出门,这是家规。
有人怪李女士带坏头,我觉得话分两头。她确实莽,但好歹把全过程放出来,等于给大家上了一堂免费安全课。比那些只剪美景、不剪危险的博主强太多。我看她后面又录了一段,专门科普“落叶不能蹦”“遇蛇别跑直线”“先拿棍子打草”,说话声音还在颤,可见是真吓着了。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
借她的热搜,也给爱徒步的朋友提个醒:
1. 进山前,告诉家人具体路线,别只说一句“我去走走”,出事连找你都难。
2. 厚叶子、石缝、枯枝堆,能绕就绕,别手贱去翻。
3. 棍子必须带,一米长就够,前面打草,后面慢慢踩,给蛇时间溜走。
4. 真被咬,第一时间用手机拍蛇长相,别乱砍,医生要知道是哪一类,才能对症拿血清。没信号就绑近心端布条,留张字条放路边,方便救援队识别。
5. 最重要——别一个人进山,至少俩人,互相有个照应。
写完这些,我回头冲闺女喊:“下周想去哪?爸陪你,棍子我早削好了。”她嘿嘿笑,说要去河滩,不爬山。我点点头,心里松一半:河滩安全点,但还是要带棍。孩子嘛,你越硬拦,她越好奇,不如陪她一起,把危险掰开揉碎讲给她听。
李女士的视频我还留着,没别的,想等闺女放假给她看,让她看看“野生蹦床”长啥样,再听听那两条蛇哧溜的声音。希望她也跟着打一激灵,下次想蹦的时候,先低头想一想:叶子下面,可能睡着一窝刚醒的蛇。平安回家,比啥滤镜都重要。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