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燕 通讯员 王蕊 江晨 蒋璐璐 周泽楷
无需开刀,只需戴着脑电帽坐在电脑前,观看一段轻松愉悦的视频,就能快速有效治疗精神类疾病。这个看起来颇有点科幻的画面,正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神经调控中心上演。
据了解,这项“AI建模+无创深部脑刺激”技术,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少华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张韶岷教授团队开展,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已有部分患者接受了这项技术治疗。
5天10次的干预治疗
16岁男生有明显好转
10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神经调控中心,在医生的带领下走进了治疗室。
治疗室的空间并不大,但阳光很充足,给人一种暖洋洋的感觉。在治疗的座位前,摆着一台电脑,上面持续播放着充满生命力的画面与节奏明快的音乐,而治疗仪器就摆放在座位左侧。胡少华表示,此前参与临床试验的25名患者就是坐在这里,戴上特制脑电帽接受治疗,秋秋(化名)就是其中一员。

医生现场演示治疗场景 周泽楷 摄
秋秋今年16岁,本应是读书的年纪,但他却无法和正常孩子一样去上学,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让他总是喜怒无常。
为了治疗秋秋的病情,父母带着他多次寻医,但始终没有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看着孩子的病情一天天严重,我们做父母的却无能为力,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虽然求医艰难,但秋秋的父母并未放弃希望,经过多方打听,他们了解到胡少华教授团队正在开展一项创新临床试验:将经颅时域干涉电刺激(tTIS)这一创新性无创深部脑刺激技术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干预。
秋秋父母找到了胡少华,幸运的是,孩子的情况十分符合该项技术的应用要求。经过对临床试验的详细了解与深思熟虑后,秋秋一家决定:再试一试。
“这个孩子在确诊后的几年里尝试了多种药物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胡少华对少年的情况有深刻印象。治疗开始前,秋秋逐渐停用并清洗了所有治疗药物。为期5天的治疗期间,秋秋每天会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完成2次tTIS干预。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短短5天的治疗,孩子的情况明显好转,本来如同‘塞满棉花’的大脑,重新变得活跃。”胡少华说,随后在药物治疗的辅助下,秋秋的症状进一步好转,如今已达到临床痊愈的水准。
AI算法+三维脑建模
直接刺激大脑皮层
胡少华介绍,整项研究共耗费3年时间,治疗原理是通过tTIS技术,刺激大脑奖赏系统的关键核团——伏隔核。团队还采用了双通道交流电干涉的创新原理,简单来说就是能形成有效调制神经元活动的低频包络波,确保刺激的有效性。

胡少华介绍该项技术 周泽楷 摄
如何让这项技术精准作用于伏隔核,此前一直是技术上的难点。胡少华表示,大脑深部的各种脑区非常小,一个脑区只有几厘米,稍有偏差就无法精准干预到靶点。“tTIS是直接刺激大脑皮层,离大脑深部脑区距离远,定位更加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团队创新开发了一套AI算法,基于患者的头颅MRI影像,自动构建三维脑模型,计算出最优电极放置位置,实现了个体精准化治疗。
在此前的临床试验中,共有25名经严格筛选符合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接受治疗。经过5天治疗,约有60%的人病症显著改善,抑郁症状得到快速缓解,且反应、认知等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除了治疗效果很好之外,整个干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严重不良事件,也证明这个技术有较好的安全性。”
团队已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精神病学领域顶级期刊《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
胡少华表示,目前团队已经启动全国多中心验证性临床研究,为tTIS临床广泛应用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希望这项技术在未来,能给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提供新选择,为精神疾病神经调控开辟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