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特发性震颤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与现代人饮食不节、压力剧增、运动匮乏密切相关。
病例实录
患者陈某,36岁文职工作者,主诉双手震颤伴身重困倦5年。诊见持物震颤明显(端杯、握笔障碍),兼见四肢乏力、纳呆腹胀、大便溏薄、口黏苔腻,舌胖齿痕,脉濡缓。追溯病史发现,患者长期伏案工作,喜食肥甘厚味,近1年症状加重。

此证属"脾虚湿盛,虚风内动"。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出现身重纳差、便溏腹胀;湿浊上泛故口黏苔腻;久病气血亏虚,筋脉失养而虚风内动,发为震颤。正如《内经》所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肝风之动,实与脾土虚弱密切相关。
初诊阶段
以六君子合天麻钩藤化裁:
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白扁豆、陈皮、法半夏、天麻、钩藤、石菖蒲、炙甘草(部分用药,请勿擅自使用。)
方解:前六味健脾渗湿治其本,陈皮、半夏化痰燥湿,天麻钩藤熄风止颤,石菖蒲开窍化湿,共奏标本兼顾之效。

本案提示,震颤患者常见三大致病因素:
① 饮食失宜→痰湿内生
② 久坐少动→气机壅滞
③ 精神压力→肝郁克脾
防治当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配合中药调理。
特发性震颤虽病在肢体,其本多在脾土。对于虚不受补者,宜轻灵流通而非峻补,正如叶天士所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本案通过健脾化湿利小便,使清阳得升,浊阴自降,不治颤而颤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