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医生含泪苦劝:天气渐冷,吃完降压药后,请务必注意这4个隐患
创始人
2025-10-29 06:42:50
0

天气一冷,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就从“穿几件衣服”变成了“药吃了吗?”。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季节变换可一点都不轻松。

有医生说过:秋冬季节,对降压药的反应就像点火柴,只要稍有不当,就容易“火上浇油”。吃药是为降压,可吃错了、吃不对了,结果却可能“压”出新问题。

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但真正有慢病管理经验的医生都会摇头。降压药是必须得吃的,尤其是在寒冷天气,血管一收缩,血压就容易“蹭蹭”往上跑,不吃药还真不行。

可问题来了,吃完药之后的副作用也在悄悄找上门。不是药不行,是环境变了,身体状况也跟着变了。特别是下面这几个风险,很多人都没当回事,等出事了才追悔莫及。

1.血压过低

一个很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血压过低。很多人习惯按夏天的剂量吃药,到了秋冬也不调节,结果就容易吃过头。气温低会让血管收缩,药效一强,血压可能掉得太低。

血压低到90/60以下,头晕、乏力、站不稳这些症状马上就来了,严重时甚至出现晕倒。这可不是夸张的吓唬,有研究显示,冬季因血压过低导致跌倒入院的老年人,比夏季多出近两成。

很多人误以为“低压比高压好”,其实不然,低血压同样会造成大脑供血不足,长期下来对认知功能也有影响。药要吃,但不能一成不变,得看血压监测结果来调整。

2.心脏负担加重

气温一低,心脏就得加班运转。对心血管本来就不好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吃完降压药后,血压虽然降了,但心脏得更用力把血液送出去,这种状态对心肌负担很大。

尤其是一些扩血管类药物,会导致血液更集中到四肢末端,心脏得使更大劲儿才能维持供血。长此以往,不仅可能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还容易诱发心力衰竭。

不少老年人冬天一早起床就胸闷气短,说不定就是这个原因。心脏不像脚扭了会肿那么明显,它的疲惫往往隐藏得很深,等你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3.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很多人脑子里浮现的还是夏天出汗多、盐分丢失这些事儿,但其实冬天也不能大意。长期服用利尿类降压药的人,在冷天更容易出现低钾、低钠等情况。

电解质一旦紊乱,心跳节律就会受到影响,严重时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有人说冬天不怎么出汗,电解质怎么会紊乱?但实际上,低温会改变体液分布,肾脏排泄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足以打破体内的平衡。

尤其是肢体发冷、肌肉无力、反应迟钝这类症状,千万别只当作“冻着了”,也可能是电解质出问题的信号。

4.肾功能受损

肾脏这玩意儿,人们总觉得它皮实,实际上却特别娇气。吃降压药本来是为了保护肾功能,可方法不对,反而会适得其反。部分降压药,尤其是某些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会影响肾小球的灌注压力,导致肾功能下降。

冷天时血流量本就减少,加上喝水变少,尿量减少,更容易让肾脏“脱水”。一项来自中国的临床统计显示,冬季是慢性肾病患者住院高峰期,其中相当比例与降压药调整不当有关。

如果本身还有糖尿病等基础病,那肾功能受损的风险更高。脸色发黄、尿液泡沫多、夜尿频繁这些信号可不能忽视。

医生的建议通常都写在药盒说明书里,但说实话,很少有人仔细看。尤其是老年人,更习惯于“凭经验”。但这个“经验”一旦跟天气环境不匹配,那就成了陷阱。

吃降压药不能靠“感觉”,而是得靠血压计和医学指导。测量血压不能只早晚一次,尤其在换季的时候,中午也要测一次,有助于判断是否出现昼夜波动。除了血压,还建议定期查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别等到身体出问题再去医院。

有些人说,那是不是天气冷了就不要吃药?这个想法可千万别有。药是必须得吃的,问题是怎么吃、吃多少、吃哪种,需要根据身体情况动态调整。

不能指望一次处方用半年,每次复诊的时候都要把最近的血压记录带上,这样医生才好判断。特别是那种吃了药就头晕、浑身没劲的,别硬扛,一定要及时沟通,别怕麻烦。

在这种敏感的季节,医生往往更希望大家多留意自己身体的小变化。有时候不是病变得厉害了,而是药没配合好环境。降压药不是万能的,但它是稳定血压的重要工具。

冬季的冷空气本就会让血压偏高,但也不能放任药效过猛把身体推向另一个极端。稳定血压,不只是吃药这么简单的事,更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

心血管疾病是个“静悄悄”的敌人,它不像伤风感冒那样来得迅猛,一旦出了问题,往往就是大事。有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夏季高出约30%,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血压控制不当。

这个数据也并不是吓唬人,是来自国家卫健委的一项慢性病风险评估报告。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降压药吃得对不对,在冬天可真是件要命的大事。

很多高血压患者都会说,夏天吃药血压刚刚好,一进冬天就觉得不对劲。其实这背后牵涉的不只是天气,还有身体对外界变化的反应。

血管、神经、内分泌系统在低温下都会有所调整,这些细微的生理变化,会让同一剂量的药出现不同反应。药不是问题,问题是人变了,环境也变了。如果不跟着调,那出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医生并不是吓唬人,而是真的见过太多类似的例子。吃了药不监测、不复查、身体有反应也不当回事,最后往往是“吃药吃出病”。这不是药的错,而是用了不该用的方法。每年冬天,心脑血管门诊就像过年市场一样热闹,不是因为大家一起约好了,而是季节真的在影响身体。

高血压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关键看怎么对待。吃药不是完成任务,更不是一劳永逸,特别是面对寒冷的环境,更要细心、耐心、用心。

如果说春天是调理身体的黄金季,那冬天就是防止出事的关键点。要想平安过冬,不光得穿暖,还得吃得对、吃得准、吃得稳。

参考文献:

[1]王长虹,李晓明.高血压患者冬季血压变化及用药管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45-50.

[2]陈秀华,马强.降压药物与肾功能保护的关系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192-196.

[3]张建国,刘慧.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住院情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10):68-72.

[4]林立新.电解质紊乱与高血压药物副作用的关联[J].临床药学杂志,2024,30(5):284-288.

[5]杨静.低温环境下高血压病人血压管理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25,39(2):134-138.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AQ数据显示老人最高频提问是抑... 2025年重阳节将至,我们在第十三个法定“老年节”送上健康祝福的同时,老年慢性病防控的严峻现实也引发...
原创 为... 2025-26赛季终于如大家期待的那样开始了,开幕战上四支争冠热门球队齐聚一堂,其中两支是老牌强队,...
岭南妇科养生坊|秋季皮肤干、气... 【岭南妇科养生坊】妇科疾病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青春期的月经失调、育龄期的不孕、更年期的抑郁……皆能...
原创 担... 每次和朋友聚餐,总有人对着红烧肉咽口水却又不敢动筷子:"唉,我这血脂高,医生让少吃肉……"这话听着就...
原创 在... 在北方,面条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从粗犷的手工拉面到细腻的刀削面,每一种面条都承载...
北京:香山红叶赏秋正当时 2025年10月28日,北京,游客在北京香山公园勤政殿前拍摄红叶。 金秋时节,北京香山红叶节如期而...
老舍:滇行短记 01 总没学会写游记。这次到昆明住了两个半月,依然没学会写游记,最好还是不写。但友人嘱寄短文,并以滇...
从徐汇西岸“光影之河”到金山“... 金秋十月,黄浦江畔共商文旅发展新篇。10月27日至28日,以“‘申’情相约,共‘赢’文旅”为主题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