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听说‘吃避孕药能预防卵巢癌’,却不知道该信还是该避 —— 其实常规口服避孕药对卵巢癌确实有一定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有前提,短期服用(如 1-3 年)效果更明确,长期服用则需结合个人健康状况遵医嘱,不能盲目跟风。” 徐浦中医医院特聘肿瘤专家张晖指出,避孕药的保护作用与激素调节机制相关,需科学评估利弊,在专业指导下使用才能兼顾避孕与健康防护。
避孕药为啥能保护卵巢?核心在 “抑制排卵”
张晖专家解释,避孕药的保护作用源于其对卵巢生理功能的调节,原理明确且有研究支撑:
- 减少排卵次数:卵巢癌的发生与卵巢反复排卵密切相关 —— 每次排卵时,卵巢表面上皮会出现破损,修复过程中细胞可能发生异常增殖,长期反复修复会增加癌变风险;口服避孕药含雌激素与孕激素,能抑制卵巢排卵,减少排卵次数,从而降低上皮破损与修复的频率,从源头减少癌变可能;
- 调节激素环境:避孕药能稳定体内激素水平,避免雌激素过度波动对卵巢的刺激,尤其对激素敏感性较高的女性,稳定的激素环境能进一步降低卵巢细胞异常增殖的风险。

短期吃 vs 长期吃,保护作用与风险的平衡
避孕药的保护作用并非 “越久越好”,短期与长期服用的利弊差异明显,需理性区分:
1. 短期服用(1-3 年):保护作用明确,风险低
- 保护效果:研究表明,连续服用避孕药 1-3 年,卵巢癌发病风险可降低 30%-40%,且停药后这种保护作用仍能持续 5-10 年,对有卵巢癌家族史(非 BRCA 突变携带者)的女性,短期服用的防护意义更明显;
- 适用人群:无乳腺癌、血栓形成风险,且无严重肝肾疾病的育龄女性(如 20-35 岁),若有避孕需求,同时担心卵巢癌风险,短期服用常规口服避孕药是较优选择,既能满足避孕需求,又能获得额外保护;
- 风险特点:短期服用时,激素对身体的影响较小,出现严重副作用(如血栓、肝损伤)的概率低,多数人仅可能出现轻微潮热、月经紊乱,适应后可缓解。
2. 长期服用(超过 5 年):需遵医嘱,评估个体风险
- 保护与风险的权衡:长期服用避孕药,卵巢癌保护作用会进一步增强(风险可降低 50% 以上),但同时也可能增加其他健康风险,如轻微升高乳腺癌风险(尤其 40 岁以上女性)、增加血栓形成概率(肥胖、吸烟女性风险更高),还可能影响血糖、血脂代谢;
- 关键建议:计划长期服用前,必须到妇科或肿瘤专科就诊,由医生评估个体健康状况 —— 包括是否有乳腺癌 / 血栓家族史、是否肥胖、肝肾功能是否正常等;若评估后风险较低(如年轻、无基础病、非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并缩短复查间隔(如每 6 个月做乳腺超声、血栓风险筛查);若存在高危因素(如 BRCA 突变、肥胖、吸烟),则不建议长期服用,需更换其他避孕方式。
服用避孕药的 “3 个科学要点”
选择正规药物,不盲目购药
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常规复方口服避孕药(含低剂量雌激素与孕激素),避免购买不明成分的 “三无” 避孕药,这类药物激素剂量可能超标,增加副作用风险。
定期复查,监测健康状态
服用期间,每年进行 1 次健康筛查,包括乳腺超声、妇科超声、肝肾功能检查及血栓风险评估(如凝血功能检测),若出现乳房胀痛、下肢肿胀疼痛、异常阴道出血等症状,立即停药并就医。
明确 “保护≠绝对预防”
避孕药的保护作用是 “降低风险”,而非 “绝对预防”,即使服用避孕药,也需定期进行卵巢癌筛查(如盆腔超声 + CA125/HE4 检测),尤其 40 岁以上女性或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不能因服用避孕药而忽视筛查。
张晖专家提醒:这 3 类女性,不建议服用避孕药预防卵巢癌
- 有乳腺癌病史或 BRCA1/2 基因突变的女性;
- 有血栓性疾病史(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肥胖、吸烟的高危人群;
- 肝肾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或糖尿病控制不佳的女性。
若你对服用避孕药预防卵巢癌有疑问,或想评估自身适用情况,可预约徐浦中医医院张晖专家门诊,获取个性化指导,在保障健康的前提下科学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