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日照时长逐渐缩短,许多人会感到情绪黯淡、动力不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光照的减少直接影响大脑中5‑羟色胺(血清素)的合成,从而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甚至轻度抑郁。
以下从生理机制出发,阐述秋季“郁”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供两条经验证的自助技巧,帮助您在霜降之后重新找回阳光般的好心情。
一、为何秋天容易“郁”?
1、光照不足 → 血清素下降
5‑羟色胺是调节情绪、食欲和睡眠的重要神经递质。
日照能够刺激视网膜向下丘脑发送信号,进而提升血清素合成。
研究显示,日照时间与血清素水平呈正相关,冬季或秋季日照减少时,血清素水平显著下降,情绪随之受抑。
光照不足还会导致褪黑素分泌提前,使人更早感到困倦,进一步削弱白天的活力。

2、昼短夜长 → 生物钟错位
人体内部的昼夜节律依赖光暗交替来校准。
秋季昼短夜长会使生物钟相位延迟,出现“早起困难、白天嗜睡”的现象,这也是SAD患者常报告的症状之一。
3、维生素 D缺乏
阳光是皮肤合成维生素 D的主要来源。
维生素 D在神经系统中具有调节免疫和神经递质的作用,缺乏时会加剧情绪波动。
虽然直接的因果关系仍在研究,但维生素 D水平的下降被视为秋季情绪低落的辅助因素。
二、两个科学且易操作的“赶走坏情绪”技巧
1、利用黄金时段晒太阳
(1)时间选择:每天上午10点至11点或下午2点至3点,这段时间的光线强度适中,紫外线风险相对较低,且光谱中蓝光成分丰富,最能促进血清素合成。

(2)姿势与时长:背对阳光坐或站立,保持背部或手臂暴露于光线约10 分钟,感到皮肤微温即可。
研究表明,短时间的自然光照(10–30 分钟)即可显著提升血清素水平,改善情绪。
(3)注意事项:避免在强烈正午直射下长时间暴露,以防皮肤受损;若皮肤对阳光敏感,可适当佩戴宽边帽或使用防晒霜。
2、社交式户外活动
(1)与朋友一起散步或轻度登山:社交互动本身能够释放催产素,提升幸福感;结合户外运动则能进一步刺激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
(2)路线建议:选择绿化率高、空气质量好的公园或山间小径,避免雾霾天气。
研究显示,光疗结合轻度有氧运动的效果优于单一光疗,能够更持久地改善SAD症状。

(3)频率:每周至少2–3次,每次30 分钟以上,既能形成规律的生物钟,又能让身体获得适度的运动刺激。
秋季情绪低落并非“宿命”,其背后有明确的生理机制——光照不足导致血清素下降、昼夜节律错位以及维生素 D缺乏。
通过每天一次的黄金时段晒太阳和与朋友一起的户外社交活动,可以自然提升血清素水平、校准生物钟,并在社交互动中获得额外的情绪支持。
坚持这两项简单而科学的做法,您将在霜降之后重新感受到心中的“阳光”,迎接更充实、愉悦的秋季生活。
感谢缘分,让我们相识。
我是健康管理师三寿,让我们一起上心,使我们的身康、心安!
今天先和大家聊到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注我,下一篇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