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一到,天气“断崖式”降温,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开始犯愁:稍不注意就手脚冰凉,出门怕冻着引发关节痛,连家里都得提防流感找上门——这些不适背后, 是冬季阴盛阳衰、阳气闭藏的气候特点,也让心脑血管、流感、关节病进入高发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有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 冬季养生关键在“藏阳气、防疾病”, 3个简单养生妙招+3款应季药膳,帮你守住健康。
立冬后3类疾病易高发
冬季寒冷刺激会打乱身体平衡,这3类问题尤其要注意:
心脑血管疾病:寒冷让血管突然收缩,若本身血管硬化、有斑块,易加重堵塞,引发头晕、胸闷甚至心梗、中风,中老年人需格外留意;
流行性感冒:冬季室内密闭、抵抗力下降,流感病毒易传播,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肺炎、哮喘等并发症;
关节疾病:寒冷刺激会让关节周围血管痉挛,供血减少,老人关节炎易加重,年轻人穿得少也可能冻出膝关节不适。
3个养生妙招,简单易操作
不用复杂工具,日常就能做,重点在“护阳、散寒”:
01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做法: 尽量22:30前入睡,早上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不熬夜;
功效: 顺应冬季阳气闭藏规律,减少阳气耗散,阴精得以蓄积,白天更有精力,还能增强抵抗力。
02
桂枝艾叶沐足:温阳驱寒

材料: 桂枝20克、艾叶30克
做法: 药材加水煮30-40分钟,药汁兑温水(40℃左右,不烫脚),泡脚10-15分钟,1周2-3次;
功效: 桂枝温通经脉,艾叶驱寒,泡完后腰腹、手脚会发热,缓解冰凉不适,还能助眠。
03
艾灸关元穴:一穴暖全身

定位:肚脐下4横指(约3寸),前正中线上;
做法: 用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或用暖宝宝热敷,温度以舒适不烫为宜;
功效: 关元穴是“补阳要穴”,能温煦全身,改善手脚冰凉、小腹冷痛,适合体寒人群。
3款立冬药膳,应季又滋养
药膳要“辨证吃”,根据体质选对款,补而不燥:
01
阿胶胡桃膏:养阴补血

材料:阿胶250克,核桃、黑芝麻、桂圆肉各150克,红枣500克(去核),黄酒50毫升,冰糖250克
做法: 阿胶用黄酒泡软,红枣煮烂,加其他材料熬成膏,每次1-2汤匙,每日1-2次;
功效: 补血养阴,改善血虚导致的面色差、便秘、失眠,女性吃还能养气色。
02
归戟羊肉汤:温阳散寒(改自经典)

材料:羊肋条肉1500克,当归、巴戟天各5克(装纱布袋),枸杞子、红枣、生姜各10克
做法: 羊肉焯水,与药材、调料炖1小时,加盐调味,食肉喝汤;
功效:改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 适合阳虚血虚者,缓解小腹冷痛、手脚凉,女性痛经也适用。
03
百合莲子粥:养阴润燥

材料:干百合、莲子各25克(莲子去芯),大米150克,冰糖适量
做法: 材料加水煮成粥,加冰糖调味;
功效:冬季若吃太多温补食物上火,或口干、便秘, 喝这碗粥能养阴清热,帮身体平衡。
立冬养生不在“猛补”,而在“顺时藏阳”。每天做1个养生招,搭配适合的药膳,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明显感觉手脚暖了、抵抗力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