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维导语:2025年十一后,旅游界陷入“数据向好”与“体感下滑”的双重声音争议。中国旅游正处在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期,矛盾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逻辑?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总顾问魏小安先生,从“需求泛化与供给变化”的核心视角,为我们拨开迷雾。
从需求端看,消费者成熟度提升、需求泛化与细分并行,“情绪价值”成为核心追求,“文体美” 消费渐成主流,散客化、家庭式旅游主导市场;从供给端看,传统业态供过于求陷入内卷,新产品“各领风骚三五天”,旅游正从“有边界行业”转向“无边界领域”,“目的地”与“吸引物”的经典概念亟待回归。
本文不仅剖析了当前旅游消费的五大特点、供给侧的四大现象,更提出 “尊重消费、补齐短板、赋能消费、转换动能” 的应对路径,最终指向 “好玩、玩好” 的行业终极目标。这份思考,既是对当下行业困境的回应,更是对未来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指引,值得每一位文旅从业者细读与深思。
今年十一之后,旅游界出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形势仍然大好,为什么?8亿旅游人次,8000亿的旅游花费。再有一种声音是我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感觉的是的行业一步一步在往下走。这两种声音都很响亮,一种是主流的,一种是民间的。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观察市场,跑了不少地方,也和很多人都聊过,感觉这里边的一个核心是什么?就是中国旅游从高速度到高质量转化,这种转化的要求就必然有一个发展的转折。这个转折我们看明白了,下一步怎么做,我们就知道了,如果我们看不明白,恐怕还是陷在这种争论里,问题是这种争论没有意义。
引言:划时代的变化
这个划时代是什么?2025年旅游市场表现平平,现象级的热点几乎没有,前两年的网红也逐步下滑,真正引起市场关注的是苏超,从5月份开始持续到现在一轮又一轮,决赛即将在后天开始。苏超不仅是文体旅融合的一个热点现象,更是一次划时代的转折。
我从一个外行的角度来看:
从球迷的角度来说,纯粹足球终于来了,满足了球迷的心理,也彰显了民间足球的快乐。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赛事本身就拉动了消费,赛事的溢出效应更是超出大家的预想。从组织者的角度来看,自上而下的发动,自下而上的呼应,成为历史的第一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从社会心态来说,堪称划时代的转折,我对这一点评价极高,官方居然开始玩梗,从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开始,跟着掀起一场玩梗大赛,民间的创造力勃发,所以我那时候最关注的就是又出来什么好玩的说法了?各个城市之间又在怎么争了?特别好玩。
结合玩梗,文旅行业紧密配合,各类产品配套推出,各种暖心措施出台,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好玩。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比赛成绩,在一场全民娱乐的过程中大家关注的就是好玩玩好。当然,进入下半轮了,大家开始关注成绩了。但是像我这种,还是关注怎么下半轮的梗少了,一开始关注成绩了,就都认真了,就不好玩了。我的感觉是什么?两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和农业经济格局,使得我们民族的性格总体沉重,从而沉闷,而此次苏超则是一次颠覆。江苏人好玩,江苏人会玩,自嘲、互嘲,放下了传统的面子,但是又没有伤害,这是最高端的玩法。所以,经济发达自然会引发文化发达。
一个苏超形成一个系列,也引发了各种民间赛事联动,跟着赛事去旅游,跟着演出去旅游,跟着电影去旅游,跟着美食去旅游,票根现象也成为新现象,成为旅游与各行各业联动的新潮流。昨天还在讨论苏超,还是大家的中心话题,四句话,第一句话叫经济发达,第二句话叫发展均衡,第三句话是文化多样,第四句话叫心态开放。有了这四条,其他跟着的这个超那个超,也很难超过苏超,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我更看重的就是这种颠覆性,对于传统的所谓主流的一种,不能说反叛,调侃,这种调侃真是我们民族性格的一次转折。
另一个城市现象就是重庆的荣昌,一个缺乏传统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地方居然一把红了。其根本在于领导带头,书记上网,带头展示荣昌,百姓跟进,全面拉动发展,消费、税收、存款月月上升。网感强,网商高,一个友好的社会环境构造了突出的吸引力,荣昌在迷茫的旅游市场上以反传统的做法创造了奇迹。我今年专门到荣昌去调研了四天,荣昌老高,就是高书记,原来我就认识他,他就说我到荣昌三年了,一直想请你来,但是实在是没有请的理由,不知道为什么请你来,今年好了,荣昌红了,所以你给我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从网红到长红。
这四天调研,我的感触真是很深刻。第一就是荣昌啥都没有,一个夏布小镇,就是一个城市的房地产项目转型,一个陶器小镇,就是一个乡村项目的转型,只有一个万荣古镇,算是有点老东西。我看了一下周边,所有的地方都去过,就是这儿我没去过,因为没有去的理由,但是现在不同了。所以,就是这么一种转化,真是无中生有,但是说句老实话,确实有短板。比如它最有名的是卤鹅,去年的销售额一个亿,今年因为卤鹅哥闹了一把,销售额到十个亿,建了几个大工厂,要培育一个百亿产业。后来我就说,不客气的讲,你这个卤鹅实在一般,去了第一顿饭就是全鹅宴,最后一餐饭还是全鹅宴。我说你们能不能换点路数,把全世界最好吃的鹅都弄来,比如中国的鹅,我评价最高的是广东烧鹅,他说这是我们的品牌,我说品牌可以,要做精,做细,真正做的好吃,吃的东西不好吃能行吗?
但是我赞叹的是什么?就是他们的这种格局,这种做法。我跟着高书记走,路上老百姓见着就打招呼,老高,就这么打招呼,然后一会儿过来一个人,跟他握个手,老高咱们照个相,他就得问一下你从哪儿来?如果是外地人他就说得感谢你到荣昌来消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今年荣昌GDP翻番,财政收入翻番,老百姓的实际收入翻番,存款、税收都在增长,而且持续增长,也就是说资源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做。刚才看到文旅资源和线路产品的简介,资源这两个字我建议你取消,因为这是30年以前的语言,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很自然,这个新时代是什么?中国人好玩,中国人会玩,在中国玩嗨,这应该成为我们划时代的转折。
经济问题的根本,首先就是供求关系,目前中国文旅的基本状况是传统产业供过于求,造成普遍内卷,最典型的是酒店、景区、旅行社,这都是传统的,总体的供求关系没别的,就是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之下,弄得大家卷也卷不动,躺也躺不平,那怎么办?其次是结构问题,旅游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严重不对应,需要全面优化。所以一方面,我们是供过于求,另一方面还有供不应求,可是,有一点点供不应求,被一个机构做好了,马上大家都进来了,我们所谓的新产品,新业态,新不了两年,跟着又变成供过于求。所以,必须从需求入手,全面转换观念,深入调整结构。第三就是品质提升,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贵不贵,值不值,对不对,现在的文旅品质要求的是情感对应和情绪价值,这就是新时代我们讲品质的提升,这是根本。第四就是效益体现,效益主要是在企业,作为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不必也不可能挣大钱,但是要保底,要是我们做一个亏一个,这个产业怎么持续?这是很自然的。所以,新时代已经形成了旅游市场的阶梯现象,大众基础消费普遍化,这是保底的需求,保障消费的条件越来越成熟,主导消费突出,引领消费当先。大家现在关注的都是主导消费、引领消费这些东西,有一个亮点我们就要去追,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我们能在大众基础消费的这个格局之下谋生存,这就够了。但是在市场上形成的是一种万花筒现象,这万花筒现象是什么?一方面传统不会消亡,只是变化,另一方面叫新兴现象时起时灭,也不断形成历史。
我始终不赞成一个观点,旅游产品有周期性。大体上说起来,就是主题公园类的产品或者人造的这类的产品有周期性,过几年你不更新就没人去了。但是有一类产品是永恒的,再过一万年黄山还是黄山,再过一万年故宫还是故宫,你说它有什么周期性,你可以玩点新花样,但是根本不可能变。这里边变的是什么?是消费者,一代一代消费者在成长,每一代新的旅游者开始一定是观光旅游,所以观光旅游是种行当,我们不能说是传统产品,传统就会消亡,绝对不可能。反过来说,大家这么崇尚的新兴就是这个问题,现在我就问,到底哪个新叫新?我们曾经想拉一个数据库,把所有的新的东西都往里装一装,后来才发现我们装进去的新,现在实际上已经旧了,这就是我们的市场状况。
需求泛化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旅游消费必须有新的认识,有深的认识。
1、需求变化
现在,第一叫消费者成熟,他什么都见过,这不是一开始这代旅游者,想蒙就蒙,想骗就骗,现在你蒙不住了,就包括大家说最好蒙的是谁?最好蒙的是老年人,经常发现被老年人蒙了,比如说老年团,免费,这明摆着是坑,但有的老年人免费我也报,报完之后沿途留凭据,留完凭据之后就投诉,一投诉,旅游部门、监管部门就要处理,还拿一笔赔偿,所以我一分钱没花,玩了一趟,最后我还拿了一笔赔偿。你说这是谁在卷谁?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旅游者成熟了,所以他自然会选择。
第二就是需求泛化,什么都无所谓,我追求的就是情绪价值,原来要到北京,一定是八达岭、故宫、天坛这些地方,现在我去过好几次北京了,这些地方我不用去,那就看北京有什么好玩的?我会去。同样,到江苏也是这样,江苏任何地方都有几个拔尖的景区景点,我去过两次了,三次了,还去吗?那我一定要问更深度的东西是什么?什么东西更对应我?
第三就是需求细分化,高兴我才花钱,不高兴免费我都不去,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市场过程。我不想花的钱5块钱都不花,我想花的钱500块钱不嫌多,因为我喜欢,这是我们现在这个市场根本性的变化。不管哪一个年龄层都有他的需求点,所以,现在我们大的市场格局还在,可是,面临的就是消费升级。
2、消费发展阶段
从一般的消费发展阶段来看,求温饱的时期,主要解决“吃穿用”的问题,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追求。在进入小康时期之后,形成新的概念,叫“住行游”。住是房地产市场培育,行是交通体系的培育和汽车产业的完善,把游字加上去,这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定位,意味着旅游成为小康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我记得有一年我到成都,成都的农民有一句话,什么叫小康?吃有肉,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我说这话说的真漂亮。跟着我到了重庆,重庆的市民也有一个话描述小康,吃吃麻辣烫,打打小麻将,看看歪录像。重庆市民的水平比成都农民差一个层次。现在这个时代也过去了,我们现在就是中等发达时期,就是更多的精神消费追求,是“文体美”的概念,这是旅游消费普遍化的时期,也是苏超的背景。到发达时期就是“多新奇”,个性化消费的时代。我们可以看一看,全世界最新的玩法都是美国人出来的,而且都是美国的年轻人出来的,全世界最新的文化性的东西都是英国出来的,欧洲出来的,为什么?就是多新奇的个性化消费时代。
我们现在是什么?我们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发展不平衡,所以我们的特点就是融各个阶段于一体,到了现在追求吃穿用的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但是,追求文体美、多新奇的也有大把。而且我们人口基数大,每一个百分点里都是一个巨大的人口总量,尤其是在转折时代,就形成了一个需求泛化的突出现象。
从大处来说,商品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现在对商品消费的各种刺激政策只是透支了未来的消费需求,但是对服务消费,尤其是旅游消费,我们现在缺乏实质性的政策。因为整个服务产品的消费有一个特点,就是即时消费,生产的同时就是消费,这个即时消费就使得服务性的产品不能储存,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但是旅游又有一个新的消费特点,是什么?叫即兴消费。我不光是即时,还是即兴,我看见了,兴致起了,该花的钱我就花,所以在这种时候,我们对于服务消费,尤其对其中的文旅消费就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
从中处说,可以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各种消费交织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甚至很难判断是哪种消费,只要愿意花钱,也有能力花钱,就是好事。比如原来到商场是买东西,现在到商场是闲逛,所以商场自然而然就转化成了一个休闲区,商场里真正的人气是商场里各种各样的餐馆,而且我们的大商场,综合性商场现在都往这个方向转化,那你说这是哪一种消费?
从小处说,消费者的追求在发生根本变化,场景化、参与式、沉浸式、情绪价值等等,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
3、旅游消费的特点
第一,大钱花不起,中钱不用花,小钱敞开花,什么意思?我们花大钱是买房子,花中钱是买汽车,装修家里。而旅游在大家的概念中还是花小钱,我有时候很奇怪,比如买一台电视1600块,到商场里看半天,挑半天,然后人家送上门来给你装好,不满意我还可以退,还可以换。可是旅游花1600块钱稀松平常,吃一餐饭1600块钱花就花了,所以大家的概念中对这个反而比较松,旅游花钱花的比较容易。
第二,旅游的基础条件无非就是有钱有闲,不同的闲暇时间,不同的消费方式,不同的年龄,老年、中年、青年,越来越细。现在是中产消费主体,青年消费主导,亲子粘性最强,这是我们的市场特点。我觉得现在我们有点过于看重青年人了,青年是带领消费潮流,消费的主导,但不是最强的消费力量。我们另一个误区就是银发经济,银发经济就是一个伪概念,都银发了,还经济?实际上至少是两个层面,从年龄上来说,第一个层面我定位叫长者市场,60岁到75岁,第二个层面是75岁以上。长者是旅游消费的主力军,第一,有时间,退休了;第二,干了一辈子,有点钱;第三,玩心很盛;第四,体力尚可;第五,对互联网不陌生,至少能玩手机。这样的市场我们不好好抓,现在很少看见真正对应长者市场的产品,大家反而笼笼统统来说银发经济。过了75岁了,踏踏实实在家待着吧,没有经济可言,只有银发,那还扯什么?老年人老到一定程度,连花钱都不会花了,他不知道怎么花钱,有钱没有?有,不知道怎么花,这时候还想从他身上拔毛,那显然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这个市场,对于消费,没有真正的深入性的研究。
我接触很多外国专家,外国专家有一个特点,他们研究什么?就是研究市场,研究消费,研究的非常细,一直到比如残疾人的休闲,妇女的休闲,儿童的休闲,研究的非常细。我就在想为什么中国的专家不研究消费?很简单一个道理,没有人买单,请专家做一个规划,做一个项目策划,钱马上付过去,活不白干。国家有一个什么这个课题,那个课题的,也是这样,那不但有钱,还有地位,还有名。但是,消费研究谁来买单?没人买单,所以中国的所谓的旅游专家,包括经济学的专家,极少有人研究消费,道理很简单,可是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最薄弱的一个点。
第三个特点,就是散客与家庭式旅游,这是实质性的消费凸现,自驾车成为主流,现在我们自驾车占全国国内旅游的73%。自驾车的研究应该说比较深,每年活动也比较多,也很热闹。但是,自驾车碰到一系列的问题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包括营地碰到的问题,说了多年,也是解决不了。什么原因?认识不到,就把营地当做一种变相的房地产,所以这些问题就是解决不了。但另外一方面就是家庭式的度假大规模成长。
第四个特点就是消费替代普遍化,比如说民宿替代了酒店,城市休闲替代了景区,新的需求产生了,老的需求就下降,所以这些老的不变化的机构,你的日子当然不好过了。
第五,全消费。全球消费,全职消费,全程消费,全域消费,全家消费,全境消费,这就是一个全消费的概念。我们讲旅游淡平旺季,这是规律,哪个地方都有。大家说三亚好,三亚没有淡季,三亚的淡季更难过,每年的四五六这三个月是三亚最淡的时候。但是,全消费的现象的发生就整个市场的好多东西都变化了。哈尔滨现在旺季开始了,因为到进入11月份了,冰雪季来了,我们其他很多地方也是如此,原来认为是淡季,现在至少在升温,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个地方好好琢磨琢磨,必然就有转换的余地,只不过好多时候,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路给堵了。
前两天我在内蒙古的一个培训班上讲了一个课,我说内蒙古最大的问题,第一,远天远地,明明不远,但是你们自己把自己唱远了。第二,最好七八月份来,那就意味着什么?其他的时候就不要来,这都是自己在断自己的路,好多地方经常是有意无意的,应该是无意的,就把自己的路给断了。所以我就说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千万不要说,可是原来大家说顺嘴了,觉得这个话很好,体现我们的热情,哪个地方不热情?有的地方的热情会把人吓跑,是不是?那能行吗?显然不行。
所以很自然,现在消费者的提升是什么?美的追求,文的感受,工艺的极致,艺术的诉求,音乐的狂热,历史的介入,品位的融合,这是现在消费者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在市场上已经表现出来了,有的还没有形成主流,我们更多看到的还是一种大众的消费。但是即使大众消费,也在变化,网红打卡,为什么大家要在这儿打卡?打这个卡是什么?就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极致。所以,美的旅游与旅游的美是下一步补短板的重点,情绪价值与价值的情绪是下一步追求的重点。这样的话,就要求我们一系列的东西要跟着变,现在叫消费能力分散,开始我们还可以说消费被压抑,现在只能是萎缩,但是消费欲望依然,所以旺丁不旺财,人数不减,人均消费下降,这是很自然的。
更何况原来有些事需要花钱,现在有些事不需要花钱,比如城市休闲,城市休闲你逛就完了,所以City Walk才起来,这不需要花钱。原来去景区,这是刚性的消费,现在不去了,我就在城市里逛,这行不行?就构造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不可能一个钱不花。所以我这几次出差都是这样,先把这个城市看一下,我说传统的景区我一概不看,都看过了,我看的是你的新东西,结果新东西都不花钱,就是走到哪儿咱喝个茶,这算花个钱,可是,这个城市给你的感觉反而更深刻,体验也更好,行为也更舒缓。
4、市场格局的变化
因为多元化时代来临,多样化产品凸现,第一,形成两个重点,一个叫城市大休闲兴起,一个是乡村微度假兴旺,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两条主赛道,这两条主赛道都不需要花大钱,但是都需要精细化。
在这样一个市场趋势面前,江苏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江苏就是精细,我喜欢江苏,去江苏觉得很舒服,为什么?就是江苏精细,各个方面的感觉都是精细,比如黄海森林公园,我来过一次,那次来的时候还有点想往景区方向发展,搞点这个内容,那个内容的。后来我说,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度假区,这次来超出我想象的就是精细,实在是超出我的想象。所以很自然,就这么一个地方,实际上就代表了整个江苏文旅发展的高质量,代表了这种水平,这种水平的核心就在精细。
第二就是观光淡化,休闲兴起,长程变短程,新兴消费形态多,所以安全、近距离、短时间、快速度,这成为新追求。
第三就是高端消费回流,度假稳健。原来我们的高端消费基本上在海外,在海外主要的项目、内容都是度假,所以很自然,中国人在海外的度假实际上已经影响了整个世界旅游的格局。有一次我去大溪地,到那儿我就形成了一个概念,真正的高端消费,高端度假,一天平均要花1万块钱,这才叫高端度假,我原来想这个地方应当没什么中国人,结果发现30%都是中国人,后来他们说第二年就有直航了,有直航之后50%都会是中国人。就说明我们不是没有消费能力,关键是你有没有对应的产品。另一方面就是入境的政策发力,海外消费进入,所以增长迅猛。
第四是新的消费行为,持续下去就会形成一种消费惯性。
供给的变化
这是我们从消费的角度,总体把握一下我们这个市场,这个市场的把握实际上就意味着供给的变化。
1、产业格局变化
供给的变化就是旅游产业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一个就是传统格局几乎崩溃,酒店和景区按这种状态无法持续,而对应需求的新产品逐步兴起,但只是红一阵,难以长红。所以网红的规律就是难以长红,网红要追求长红,那你必须得脱离网红的这种规律。
第二个就是旅游投资全面下降,全面下降一个什么结果?缺少发展后劲。但是旅游投资还局限于传统的大项目,基本上叫投一个死一个,我这些年来看过的50亿投资以上的旅游项目基本没有成功的,个别成功,剩下的都败。
第三就是旅游产品丰富,所以内卷的另一面是什么?是我们的供给丰富,因为大家都在想怎么卷,怎么竞争,一定把自己的东西挖掘得更透。
第四就是旅游定位达到历史新高,从上到下都把文旅当做一个重要领域,各种政策纷纷出台。然而,政策出台多了,也淡化了政策效应。这里的关键是什么?消费政策少,供给政策多,因为我们历史上习惯于供不应求,所以自然就关注供给政策。但是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之下,核心在于消费政策,现在我们硬碰硬的消费政策实在是不够。有一些地方搞了旅游消费券,旅游消费券的效果还可以,可是会有一些前提,这个地方财政得有点钱,财政没有钱你搞这东西怎么搞?所以它很难变成一个普适性的政策,除非中央拿钱,中央拿钱就确实需要一些硬碰硬的消费政策。比如说日本,日本正常的旅游情况之下,国内市场只有两个重点,第一种就是老年人,第二种就是孩子,研学旅行,他们叫见学旅游,这里边都有硬碰硬的政策支持。所以在日本,看一辆大巴过来了,缓缓的放下了梯子,跟着一个一个的轮椅出来了;又一辆大巴过来了,欢天喜地的跑出一堆孩子,一下就感觉出市场的这种特点。深入一问,必有政策支持,这种政策就是消费政策的支持。
2、旅游的领域化
从正面语言来说,旅游产品现在叫百花齐放,千帆竞发,旅游加百业,百业加旅游。一方面造成的结果是什么?旅游无边界,也是,民生产业、幸福产业?需要边界吗?所以,习惯说还得研究研究旅游的边界,越来越不清楚,那怎么搞?就是一个无边界,它都不是一个产业了,无边界的一个领域。现在看,旅游是一个领域,而不是一个行业。这个大领域里边有各种产业。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觉得是个好事,确实是好事,这也是我们多年以来一直想达到的一个目标,就是旅游加百业,百业加旅游。
3、四个现象
第一叫供给泛化。什么都是旅游,什么都可以对应旅游,这很好,可是要按我们的传统,这事就不对了,旅游统计都没法统计了,连个边界都没有,你说怎么统计?那就换一个统计思路,换一种统计方式,不就行了嘛,非得按照传统的那套思路,明确边界,明确企业,明确统计范围,最后还是统计不上来。
第二叫供给乱化,没有行业界限,没有产品格局,没有市场概念,有的是什么?能对应市场就是好东西,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把这个东西视为一种乱,但是客观来说,就是一种供给乱化,这到底是什么?干嘛非得问到底是什么?应该问它到底在卖什么?好玩不好玩,能不能卖出去?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非得把它明确下来干什么?无所谓是什么。
第三是供给细化,供给细化对应的就是需求泛化,会逐步形成一种供给细化,就是一种供给状态对应一个市场需求,按照长尾理论,也可以生存。比如我做一个民宿,民宿是一个行业了,全国现在24万家民宿,多的时候30万家,少的时候18万家,起起伏伏,变动很大。但是,民宿里边也有各种各样的细化,比如这个民宿就是一个艺术民宿,到我这儿来的客人都是对艺术有追求的,有一次我就是住这么一个民宿,住了两晚觉得挺舒服的,里边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包括民宿的主人,他们自己画的画。我问你这个画卖吗?他们说卖,我就买了三幅油画。后来我就觉得太便宜了,这样的艺术家,画这一幅画得多长时间?半个月,三幅油画一个半月,一个半月才卖5000块钱,一个艺术家一个半月的劳动,还不算他的才华,才值5000块钱,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太便宜了,可就是这么对应,也照样能活下来,虽然活得很艰难。
第四叫供给新化,新供给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化,各领风骚三五天,各领风骚三五年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就是三五天。所以很自然,这就使这个市场在竞争中卷得越来越厉害。同样,我们怎么看这个卷?要想根本性的解决这个卷,就要解决供求平衡的问题,问题是现在供求平衡很难,也是我们的特点,产品不能储存,我们的产能过剩,制造业在这种情况下去产能,去库存,生生的做到了供求平衡,我们的产能怎么去?我们这库存怎么去?天天库存,天天消化,所以我们有我们的特点,这就需要重新来研究这些事。
4、认知转换
80年代的时候,旅游理论界从海外引进了两个概念,一个叫目的地,一个叫吸引物,这是基于消费形成的理论概念。之后我们发展起来了,一供给为主导,这两个概念就淡化了,就讲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现在看起来,还得回到这两个概念,这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旅游社会形成的概念。景区、度假区,乃至旅游城市,说到底都是目的地,所以这些传统的地方都应该向目的地转化,传统的产品本质上都是吸引物,包括但不限于景区、休闲区、演艺、夜经济、街巷、菜场、茶社等等,吸引物的根本是生活,吸引物的核心在于吸引力,在地生活形成的吸引力才是长红的基础。
我们现在说旅游产品,什么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尽管说,但是真正放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尤其放到一个发展框架之内,一定是目的地和吸引物。所以,如何增强吸引力就成为一个目的地的最终追求,也是发力点。一在于环境宽松,二在于内容丰富,三在于特色突出,四在于氛围浓郁,五在于场景营造,这就是新的发展方向。所以,别再想着投资干个什么这个那个,好好把这五个方面,做一做,吸引力就会产生,竞争力自然也会产生。
新局应对
1、尊重消费
现实的旅游消费不是无止境的,尊重旅游消费绝对不是薅羊毛,应当遵循人性、遵守规律、尊重常识、尊重自然。别老想着大拆大建,也别老想着一个策划打天下,一个规划定终身,别想这种事,这都是底线。金钱消费、时间消费、品质消费、文化消费,这四个方面消费构成了全部的消费,我们现在关注的老是金钱消费,但是客观来说,没有时间,你到哪儿花钱去?比如我们景区老说要增强二消,景区的基本规律就是大家急匆匆的走,走完了就完了,哪有时间逛,哪有时间消费?所以景区说二消这等于是伪命题,除非把景区变成休闲区,把休闲区变成体验区,所以景区下一步的定义是什么?以风景为主体的体验区,这个转型如果做到了,那你二消就真正起来了,如果你这个转型做不到,那也就是说说而已,这是一个根本。
2、消费短板
现在旅游消费的短板是什么?第一个就是认识短板,盲目乐观,市场无限。这种认识短板多年形成一个惯性,现在还存在。
第二就是时间短板,我的时间谁作主?黄金周的历史任务、历史作用完结了,自主消费是未来趋势,自助旅游是主体模式。这个事我们谈了多年,也协调了多年,但是很难做,而且现在大家认为黄金周还是起作用的,至少有黄金周还保了个消费,如果没有黄金周可能这个消费都保不了,这都是眼前看,我们的社会是加速度发展,加速度变化。
第三个短板就是技术短板,并不突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旅游是高科技的使用者,跟着走,能用好就可以了。不必渲染的过分。
第四个短板是产品短板。所以,这里边的真正的力度在于管制方式的调整,现在国家要求和地方的实际不对应。
3、赋能消费
消费者,体能增长、技能增加、智能丰富。说中国人不会玩?我们现在要追求好玩玩好。现在还是进步了,比如孩子们在学校里必须得学一门技能,弹个琴或者什么打个球,必须得有一个,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进步。我们现在最欠缺的是什么?技能,很多玩都需要技能,但是我们没有这种养成训练,所以我们就没办法,只能瞪着眼看着。这样就需要教育赋能、技术赋能、时间赋能、金融赋能、环境赋能,对消费者需要这么一系列的赋能。对消费者赋能,消费才能反过来赋能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这么一个关系。最重要的是文化赋能,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所以,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可亲,让自然可以接触,让旅游进入生活,这是在转变之中的,现在大家也意识到了,这就需要全面把握,尊重旅游消费,培育消费能力,发挥消费赋能。
4、发展转换
第一个叫转换动能,在这里面现在一个最重要的就是要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我这几年参加全国几个地方的旅发大会,离不了一个环节,一定有招商引资,凑了一堆项目,有一次看下来,一是传统的旅游投资项目很少,二是这些项目没有能挣钱的,那你这项目还怎么弄?三是都是组织好的,反正上台比划比划。为什么非要有这个环节?来一个招才引智的环节不好吗?现在真正缺的就是才和智。
第二是增加能量,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产业群,这里边我们不能被网红和流量裹胁,忘了我们的本质,我看有些地方追求网红过头了,过头的结果就是红了一阵,跟着就不灵了,那你这种红的意义何在?
第三是增强能力,这里边是四个方面的能力,政府能力要体现在文旅融合新要求上,地方的能力要抓住消费的新动能,企业的能力是对应发展新战略,市场能力形成消费新引领。
第四是提升能级,这个能级就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贵不贵到值不值,这是一个性价比的追求。优质旅游的发展,精细是基础,差异是方向,公共是环境,秩序是保障,所以能级提升是未来发展,谁占先,谁主动。重点就是五个效,一是效率,效率主要在政府层面;二是效能,主要在社会层面;三是效益,主要在企业层面;四是效果,主要在文化层面;五是效应,主要是国际层面。所以这五个效的追求,尤其对旅游发达地区来说,是根本。
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两次需求政策发力,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个就是1999年,增加两天假日,形成黄金周的效应。第二就是2024年,入境免签和便利化政策扩大,拉动了入境消费。
5、具体措施
第一是休假制度改革,这个不必急,整个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科技的发展,我们的休假制度不可能不改,形势比人强。
第二就是情绪短板,如何对应情绪价值,这是现在整个行业,各个企业都面临的新问题,所以别再想着花大钱做点什么这个那个,别再想着这个,但是怎么增强参与性,让客人沉浸式感受,形成各种各样的场景,不需要花大钱,但是需要文化的大投入,需要智力的大投入。
第三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好办事,现在想花大钱恐怕也花不动了。
最终是什么?就是全面调整管制观念,管制方式,管制办法,一切从满足需求出发,提供细致温暖贴心的公共服务。
最后一个,就是消费鼓励和奖励政策系列出台,长期坚持。
总体来说,我们下一步的发展余地确实很大,但是市场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需求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跟踪这些需求,调整我们的供给,最终还是这四个字,好玩,玩好。
来源: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
作者:魏小安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总顾问
原题:魏小安 | 旅游2025:需求泛化与供给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原出处。
欢迎合作
绿维文旅期待与大家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