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早上6点刚过,68岁的老刘像往常一样,在公园里打太极。可这一天,他突然觉得左耳发沉发胀,像被堵住了一样,甚至有些轻微的听力下降。

他以为是耳朵进了风,没太在意。但两个小时后,老刘竟然在回家路上突然摔倒,意识模糊,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说,是脑部大动脉发生了血栓。
更让人惊讶的是,医生在病房里提到一句:“耳朵出现异常,其实往往是身体深层血管问题的‘信号灯’。”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耳朵和血栓,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往往隐藏着身体内部严重的血液循环问题。如果能早点识别出这些信号,或许老刘的情况就不会发展得这么急。

那么,耳朵究竟会出现哪些“警报”?这些表现,真的和血栓有关吗?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尤其是第4点和第6点,很多人都忽略了——但却可能是致命征兆。
耳朵异常,可能隐藏着血栓风险?
血栓形成的本质,是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固,像“水泥块”一样堵住了原本畅通无阻的通道。一旦血流受阻,供应给耳朵甚至大脑的氧气与营养便会减少,继而引发一系列听觉与平衡相关的问题。
协和医院心内科专家指出,耳部的毛细血管系统极为丰富,却又异常脆弱,一旦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耳部症状就会“抢先一步”出现,成为疾病早期预警。

临床发现,有血栓高风险或正在形成血栓的患者,耳朵常常会提前发出以下7个信号:
这些表现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出现,尤其是在早晨、情绪波动或气温骤降时更为明显。

忽视这些耳朵变化,小心身体出现这5种后果
如果我们忽略了耳朵发出的“报警信号”,那么血栓可能已经悄悄酝酿,并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医生提醒:血栓不只是“老年病”,更是一种沉默杀手。
坚持忽略耳朵异常,3个月后可能引发的健康风险包括:
1.视力下降或眼花。
耳部和眼部同属头颈部微循环系统,供血异常容易牵连视神经,造成眼前发黑、模糊。
2.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
微血管阻塞可导致脑部供氧下降,长期下来,大脑功能开始“降速”,表现为健忘、反应迟钝。

3.手脚发麻、走路不稳。
脑部血流异常影响小脑与神经系统功能,患者常有“脚下踩棉花”的感觉,严重时甚至摔倒。
4.心率不齐、胸口闷痛。
部分耳朵异常是心源性血栓的先兆,心脏负担加重后容易表现为心律紊乱或心绞痛。
5.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被称为“小中风”,虽然症状短暂(如耳鸣、晕眩、肢体乏力),但一旦发作,60%的人在5年内将发展为正式中风。

看似微不足道的耳朵异常,其实是身体深层风险的“探头”。越早发现,干预的效果就越好。
如何调理?医生建议这4招,或能提前防范
既然耳朵的“异常”有可能是血栓前兆,那我们该如何防患于未然?医生给出了4个实用建议,简单却高效。
1.控制三高,稳定血液状态: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形成血栓的“三大元凶”。建议每月至少监测一次血压、血脂,糖尿病患者每日监测血糖。
2.多吃“血管清道夫”食物:
如深海鱼(富含ω-3)、燕麦、黑木耳、坚果等食物,具有一定的抗凝、清血脂、软化血管作用。每周至少安排3次。

3.早晚热敷耳部,改善局部循环:
用温毛巾敷耳,每次10分钟,促进耳部微循环,特别适合老年人冬季使用。
4.适度运动,每天30分钟快走:
运动能激活血液循环系统,避免血液“黏稠”聚积。快走、太极、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久坐不动,也是降低血栓风险的基础动作。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或许你今天只是觉得耳朵“怪怪的”,但身体已经在悄悄发出求救信号了。
如果你或家人近期有类似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检查评估,千万别掉以轻心。

耳朵,可能是血栓风险的“哨兵”。听懂它,或许就能挽救生命。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
4.《血栓与止血学杂志》2020年第26卷第3期
5.《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