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诊坐诊20多年,我发现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一个共同问题:过度沉浸在自我世界里。
他们对外界互动很少,注意力总聚焦在自己身上,在旁人难以触及的精神空间里,进行着无意义的内耗与冲突。

哪些人更容易陷入这种状态?
高敏感、自我认同度低的人,更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此外,对事物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缺乏沟通表达能力、不敢捍卫自身权益、极力回避人际冲突的人,也容易沉浸在自我世界中难以走出。
有人问,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关键做好三点:一是主动融入现实,二是积极配合治疗,三是学会接纳自己。
这是走出困境的有效办法。与其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徘徊内耗,不如主动参与现实生活,转移注意力。可以从简单的事做起: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加入绘画、园艺、徒步等兴趣小组,或是坚持规律的工作与学习。要是一味沉溺幻想,自我封闭的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
精神分裂症必须靠科学治疗控制病情,优先找专业医生干预是关键。遵医嘱用药或接受心理治疗,多数轻症患者配合治疗后,都能回归正常生活。
不过有部分患者属于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换用至少两种不同抗精神病药,剂量和疗程都达标,症状却仍未控制,甚至出现暴力攻击、自伤等危险行为,威胁自身和他人安全。

这时微创手术可作为重要补充治疗,它能精准定位神经病灶靶点,直接调控异常神经信号,快速控制极端症状;还能让多数患者药量减少80%,既用低剂量稳住病情,又能减轻药物副作用。部分患者术后经规范康复,约20%可完全停药,逐步恢复正常认知与社交能力,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
无论选择药物、心理治疗,还是难治性病例用到的手术治疗,都要全程规范坚持。踏踏实实地配合治疗,才能一步步走向康复。
接纳自己从不是放任病情,而是康复路上不可或缺的心理支撑。
首先要正视疾病:精神分裂症是需要科学干预的精神疾病,就像感冒、高血压一样是躯体疾病,不是患者的过错,不必因此自责、自卑或羞耻。
还要接纳自身的 “不完美”:接纳病情带来的认知局限、情绪波动,以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反复,不用因暂时进步慢而自我否定。
坦然面对自身状况:减少内心的对抗与内耗,才能更主动地配合治疗、从容生活。而家人与社会的理解包容,会为患者提供温暖支撑,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在康复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写给患者

作为医生,我想对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说:精神疾病从不是你的 “负担”,更不可怕。真正让康复之路变得艰难的,往往是外界的歧视与偏见。
愿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人们能放下对患者的刻板印象与误解。当包容取代疏离、理解替代偏见,患者的病耻感会慢慢消解 —— 这既为困境中的人带去温暖与尊严,也关乎我们每一个人。
人生漫漫,谁都可能遭遇身心困境。愿偏见消融、理解生根,每个生命都能向阳生长,这是医学的初心,也是文明社会的温暖底色。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精分手术的具体适应症或想初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手术可以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