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晚期肝癌并不等于宣判死刑,现代医学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加上多种有力的“武器”加持,通过转化治疗让部分不可手术的大肝癌变成可手术。但是,手术成功并非意味着万事大吉,术后如何科学监测,有效预防复发才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10月22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举行的“钇启新生”肝癌宣传月义诊活动现场,肝胆二科潘明新教授、付顺军教授,携手全国健康节目金牌主持人林欣,在医联媒体直播间与广大网友深入探讨了晚期肝癌的治疗以及术后科学监测,这次直播旨在为广大患者和关心健康的朋友们科普肝癌诊治的知识。

潘明新教授:转化治疗让中晚期肝癌患者重获健康生活
对于肝癌,国人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2022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36.77万,死亡病例31.65万。此外,从2019—2021年,我国人群总体癌症年龄标准化5年相对生存率为43.7%,肝癌5年生存率仅14.4%,说明我国肝癌的治疗任重道远。
我国肝癌患者有两大显著的特征,其一是大多数为乙肝人群,其二是前期无特征,将近70%患者确诊时均为中晚期,错过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转化治疗的出现,就是让一部分患者获得根治手术的机会,还有一部分可以让肝脏肿瘤全部坏死,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目前,术前的系统治疗(转化/新辅助)已经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策略。
潘明新教授:肝癌治疗手段多 多学科诊疗制定最优方案
肝癌的转化治疗涉及很多方面,但大概分类主要包括肿瘤的局部治疗和全身系统治疗。潘明新教授还强调,转化治疗并不是一成不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进展而变化,结合多学科诊疗的优势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近几年,随着肝癌靶向、免疫药物的持续迭代更新,不仅治疗手段更丰富,疗效也实现了显著提升,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在肝癌治疗方面,靶向药物有多纳非尼、仑伐替尼等为代表,能够精准阻断肿瘤血管形成信号通路;PD-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则让免疫细胞重新识别并攻击肝癌细胞。另外,还有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术)HAIC以及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90Y-SIRT)为代表的介入治疗手段,可以让肿瘤平均缩小30%-50%,为后续的靶免治疗创造条件,也能降低手术风险,是转化治疗中重要一环。
其中,钇90树脂微球治疗近年才引进国内,这种治疗手段将树脂微球作为载体,可对肝脏肿瘤实施近距离照射,实现对肿瘤的精准且全面覆盖,对正常组织影响更小,实现“四位一体”精准打击大肝癌:
1、高强度β射线精准杀伤肿瘤,缩瘤效果优于TACE及系统治疗
2、治疗单侧肝叶同时增大对侧余肝体积,达到手术切除标准
3、有效治疗门脉癌栓
4、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付顺军教授:肝癌手术后要警惕身体里的微小病灶
肝癌并不是手术切掉就万事大吉,因为手术后复发率高达70%,这也是导致肝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较低的原因之一。付顺军教授分享了两个真实案例,很好的诠释了临床术后复发监控存在的矛盾。
案例一:2018/12/13行根治性手术切除(19cm*11cm),中低分化,术后2次辅助治疗,2025/3/21复查未见复发
案例二:2024/05/23行根治性手术切除(S6 1.4cm*1.3cm),中低分化,未见卫星结节,术后辅助治疗2次,2024/10/26术后复查肿瘤复发
上面的两个案例充分说明,无论肿瘤大小,是否高危,都可能有“隐形敌人”潜伏在体内。传统的影像检查,如B超、CT以及MRI只能够发现0.5cm以上的病灶,有可能会存在影像看不见的微小残留病灶(MRD),潜伏在患者身体中。
所谓的MDR,是患者经过治疗后残留在体内的微量肿瘤细胞或肿瘤来源的DNA片段,只有通过液体活检发现的肿瘤来源分子异常,才能显示肿瘤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可能。MDR能更精准灵敏实时评估患者复发风险,可在早期给予干预,提高治愈率或延长生存期。
潘明新教授团队:肝癌防复发黑科技 一管血找出“间谍”
循环肿瘤DNA(ctDNA)可以作为检测肝癌术后MDR的理想标志物,其主要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凋亡或主动分泌,这些短片段DNA进入外周血后,携带与原肿瘤一致的突变、甲基化等分子特征。由于ctDNA半衰期短,可实时更新,只需一管血,无需传统穿刺的麻烦与风险,为肿瘤早期诊断和监测提供新的可能性。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潘明新主任团队经过十年深耕,建立起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监控与精准治疗体系,该技术体系已经入选“广州地区临床高新技术(2024–2026年)建设”名单。为了实现更科学有效的监测,付顺军教授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MDR纳入到肝癌的术后复查计划当中。
我国在晚期肝癌治疗领域技术不断有新突破,即使是大肝癌也不再是无药可治,靶免新药,钇90选择性内放射治疗等等都是治疗的利器。但是想要提高肝癌5年生存率,光靠治疗手段还不够,需要建立起早期筛查、精准转化、微创切除、术后监控的全流程体系,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