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淦

场景一:蒋琬广场,湘乡市中医药夜市
皓月当空,蒋琬身着蜀相朝服,从石像中坐起,尔后缓步走出;另一边,华佗身着白衣,手持药篓从暮色中出现,两人相视一笑,抱拳释礼:
蒋琬:神医!好久不见!您也来逛夜市啦!
华佗:公琰兄,好久不见!是的,吾今晚也到贵府凑热闹来了!
华佗:公琰兄,您我同生“三国时代”,您乃蜀汉栋梁,老夫是一介草民,悬壶济世,不管从业如何,但吾等都是心系苍生呐。今晚,老夫途经此地,见广场里灯火辉煌,人头攒动,药香四溢,知道这里是您的“快乐老家”,故特意前来拜会!
蒋琬:(拱手一笑)华神医大名如雷贯耳!不知你所言中医之道,与老夫治理一方的理念,可有相通之处?
华佗:相公您若想知道答案,吾与您移步“三眼井”看看吧!

场景二:湘乡七一广场三眼井旁
华佗:(从井里拿起一枚竹简)此井灵气充盈,倒是与中医“天人相应”之理暗合。您看这竹简上记载的古方,讲究“辨证施治”,正如你治蜀“宽严相济”。中医调理脏腑,如同您调和民心,皆是顺应规律,固本培元。(背景显示竹简,上面刻有针灸穴位与草药图谱,蒋琬俯身细看)
蒋琬:此等智慧当真精妙!吾驻守汉中时,军中士兵常染疾疫,若有此医术,便能护佑将士安康。
华佗:(再拿起一枚竹简)中医之道,不仅在于治病,更在“治未病”。就如你修缮水利、囤积粮草,皆是防患于未然。这三眼井活水不息,恰如中医“流水不腐”的养生之道。
蒋琬:吾蒋家祖宅湘乡北正街那边有一口伏虎井,相传曾有猛虎饮其水而愈疾,莫非也与中医有关?
华佗:(颔首)正是!水为生命之源,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好水可涤荡浊气、滋养经脉。这两口井相隔百丈,一“养”一“治”,正是中医“阴阳调和”的生动体现。

场景三:湘乡北正街伏虎井边
蒋琬:一别湘乡数载,故土风物依旧,此井依然滋养百姓,恰如治世当以民生为本。
今晚我们跨越千年,吾有缘与神医倾心夜话,方知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关乎民生福祉的文明瑰宝。
华佗:公琰兄此言甚是!中医承载着古人对自然、对生命的认知,从竹简古方到市井草药,从针灸砭石到养生之道,皆是人类文明在与疾病抗争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公琰兄,顺着这条龙城古道,吾送您回府吧!
场景四:湘乡蒋琬广场
蒋琬:如今湘乡百姓安居乐业,这广场、这古井、还有这滔滔不息的涟水河,不仅是故土的印记,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
华佗:(仰望镇湘楼)文明的力量便在于此,今晚,我们两位老叟纵跨千年入夜市,亲眼见证了我们祖国传统中医历经几千年轮回,不仅经久不衰,仍旧滋养人心,而且愈加发扬光大,造福亿万百姓,因此,您我都应倍感欣慰呀!
蒋琬:神医所言甚是!如今之中华,在过去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犹如吃了您的“华佗再造丸”,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迅速扭转了乾坤。您看:经济繁荣,科技领先,社会安定,百业兴旺,盛世之中华,是我们古人之骄傲啊!
华佗:是呀!中医如此,治世之道亦如此,皆是人类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书写的精彩篇章。让我们为后世之大众祈福吧!祝福你们:永远健康幸福,平安喜乐!(编者 刘淦)
注1:蒋琬(168年-246年),字公琰,湘乡人。蒋琬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他在20岁左右就知名于当世,赤壁之战后,以州书佐身份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县)长。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驻扎汉中,作为丞相府参军的蒋琬统理后方军国事务,几年后成为蜀汉后方负责治理政事的实际最高负责人。诸葛亮死后,蒋琬接替其主持蜀汉朝政,曾任尚书令、大司马等职务。
诸葛亮多次说“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还曾密奏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足见其对蒋琬之赞赏。
注2:华佗(约公元145年-208年),字元化,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他医术全面,尤精外科,被誉为“外科鼻祖”,其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比西方早1600余年。华佗还创编“五禽戏”以强身健体,提倡“治未病”的养生理念。
注3:湘乡三眼井今位于湘乡市区七一广场附近,2015年湘乡市中医医院扩建改造时从井内发掘出700多枚战国楚国楚简。经专家鉴定:三眼井遗址为楚国晚期(前250年),该井附近一带即是楚国湘乡县邑所在地。
注4:湘乡伏虎井位于湘乡北正街,相传,古井为蒋琬年少时所凿。蒋公祠内有联云:‘蜀中曾继如龙相,湘上今传伏虎名’”。至于蒋公祠旁边那块“伏虎古井”石碑,书中也有记载,“为清朝道光年间典史袁宪健所书”。由此可以推断,伏虎井至今已有约1800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古井。
来源:大众卫生报
上一篇:这几招专治郁郁寡欢但未见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