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叫徐阿姨,83岁,退休教师。家里邻居们常常笑她“岁数大了还好一张嘴”,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她从34岁确诊2型糖尿病,如今已经和这病“斗争”了49年,不仅没并发症,血糖还一直稳在6.4mmol/L左右。
去年体检,甚至被社区医生称赞“同龄人少见的好榜样”。她的秘诀是什么?难道真的是多吃少动或者药吃得多?
恰恰相反,徐阿姨总有聊不完的饭桌故事:一天三顿不落,偶尔还能小酌一杯。

为什么有些糖友控糖总失败,一点甜食就波动;而像徐阿姨这样高龄,血糖还能这么稳?难道她有什么不传之秘?她说:“其实,控糖饮食没那么苦,也不是饿肚子,只要注意几件事。”
徐阿姨的“控糖饮食法”到底好不好?医生怎么看
很多人一提到糖尿病饮食,第一反应就是“清汤寡水”“坚决忌口”“只吃青菜”,甚至还有人以为多饿几顿饭血糖就能稳住。但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提醒:科学控糖,饮食管理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吃得对”更重要。
哈佛大学一项覆盖4000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科学管理饮食结构,远优于一味减少总热量。

那些坚持“多样+定量+定时”原则的糖友,HbA1c长期低于7.0%的比例高出对照组13.2%,并发症风险也同步下降。
徐阿姨的经验,恰好印证了这条科学路径。她不是盲目忌口,而是“该吃的要吃,会挑着吃”。比如:粗细搭配、荤素均衡、主食不全断、加餐有选择。这些看似简单的小细节,每一条背后都有权威科学依据。
坚持“聪明饮食”,血糖达标,身体出现这些变化
徐阿姨的亲身经历,也用实际数字验证了良好饮食习惯的力量:
血糖长期稳定,极少大幅波动。徐阿姨说,日常餐后2小时血糖大多在7~8 mmol/L之间,极少突破8.5,晨起空腹都在6.2上下。她会通过每天测量并记录,这些年来波动曲线平缓,体重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
体检“糖化血红蛋白”合格率高达92%以上。家庭长期记录显示,她过去十年HbA1c维持在6.5%上下,社区慢病管理医生每次随访都连连称赞:“同龄人很难做到你这个水平。”

慢性并发症风险大幅下降。协和医院2019年数据统计:长期“血糖良好达标”的糖友,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肾脏损害)发生率降低38.5%。徐阿姨50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膝关节偶有酸痛,血压也较为平稳。
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她笑说:有了“控糖底气”,偶尔还约老姐妹去公园散步、参加社区活动。家里孩子常感叹:“妈妈比年轻时还健谈开朗。”
你一直忽视的饮食细节,原来才是控糖关键
关于饮食控糖,徐阿姨最在意的其实是“节奏感”而非“极端”。总结下来有这样几条核心原则:
主食不能全断——控制总量,粗细搭配才好。她坚持一餐主食不过50~60克(生重),三餐加起来不过2两,但每顿会轮换全麦、糙米、燕麦等高纤主食,“不是白米饭都不吃,换着花样也不腻”。
蛋白质每餐要保足,坚持优质蛋白来补充。“家常豆腐,清蒸鱼,水煮鸡蛋”成了她餐桌三剑客。每日蛋白质加起来超30克。科学研究证明:高龄老人适度蛋白摄入,有助延缓糖肌肉流失,控制餐后血糖波动。

蔬菜不少于一斤,生吃+熟食结合。“芹菜、卷心菜和西红柿是我的常客,每天一定有两个不重样。”高纤维食物能“拖慢糖分吸收,降低血糖冲击”,协和医院专家也建议每日蔬菜摄入350-500克为宜。
少量多餐,根据运动及时加点心。她常在下午散步前加一小把核桃,或者低糖酸奶,既防低血糖,又让晚餐不过量。
甜食真的没法碰吗?徐阿姨的方法是“自己做”。她偶尔会做无糖紫薯糕、小米南瓜粥,用带甜味的天然食材替代精制糖,“嘴巴馋也能过瘾”。
建议这样做,坚持这五招帮你稳定血糖
医生和徐阿姨都建议,以下这些控糖饮食细节,最实在、最重要
定时定量吃饭,每顿固定时间,“晚一顿不如少一口”,生物钟规律,能使血糖曲线平稳减少波动12%。

“手掌法则”选食材,碳水、蛋白、蔬菜各分一格。“每餐一拳头主食,一掌心蛋白,一把蔬菜”,简单易记。
每周2次主动换主食,“轮换法”能大幅减少“糖疲劳”。比如今天吃糙米饭,明天红薯粥,第三天燕麦,减少消化道负担。
多喝水,辅以淡茶。医学研究显示:每日饮水量达1500ml上下,有助于调节新陈代谢,降低高龄糖友肾脏负担。
学习看食品标签,警惕“隐形糖”陷阱。徐阿姨三不买:“配料表前三有糖的不买、代糖太多的不选、加工零食没例外。”
想让控糖饮食发挥最大效果?专家强调:坚持+监测才有用。“每周至少测四次血糖,遇到波动及时调整”,不建议随意停药或盲目追随“网红食谱”。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科普专栏
《慢性病与健康管理》杂志2022年第14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第9卷
国家卫健委慢性病管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