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正在悄悄把自己放到广东未来产业版图的“关键节点”上。
在外界印象里,这里长期被视为传统工业城市,更多是广东产业叙事中的“背景色”。但现在,一座“老工业城”正悄悄切入一条未来产业的高速赛道——绿色生物制造。
11月14日,2025绿色生物制造产业招商大会在韶关举行。和常见的“推介+签约”不同,这场大会更像一场趋势发布会——它不只是招商,而是向外界亮出一个清晰信号:韶关要在这条未来赛道上参与竞争,而不是旁观。
讲趋势、拼机制、亮底牌、摆资源、谈生态,所有动作都指向一个目标——把绿色生物制造这条长坡厚雪的赛道真正做大做强,并让它成为韶关的新增长曲线。
一个山区城市真的能与“高科技”的绿色生物制造扯上关系吗?
答案是明确的:未来的生物制造竞争,不只是看创新能力,更看产业化的承载能力。而韶关,恰恰具备成为广东“产业化硬底板”的可能。
从高规格嘉宾到跨领域企业,从闭门对接到政策承诺,这场大会透露出的最大信号是:韶关已经把生物制造当成下一轮城市跃升的主引擎,并准备为此倾全市之力。
而要理解韶关的底气从何而来,需要从它的产业底层能力开始看起。
韶关为什么能“切入”?答案在资源、空间和监管创新
在大众印象中,韶关更多与生态、矿产、传统工业相联系。
但这次大会揭示了一个被低估的事实——这座城市其实具备布局生物制造的底层基础。
——天生的资源库:这里是南岭天然药库,常见药用植物800多种,是发展中医药、生物活性物质的天然实验场。
——完整的专业园区体系:全市拥有5个省级专业化工园,为广东最多;南雄植保产业园是全省唯一国家级农药产业重点园区;翁源园区则是全省唯一“原料药监管创新基地”。
有园区、有监管创新基地、有产业链雏形,这在省内并不多见。
——政策突破口:省市共建的制度红利
省药监局明确提出:支持韶关在注册审评、上市许可、监督管理等领域“先行先试”。这不是一般性承诺,而是生物医药企业最关心的“制度成本”。监管链条顺畅,意味着企业研发周期更短、成本更低、复合试验场景更完整。
——真金白银的产业资本
韶关设立了总规模超15亿元的细胞与基因产业基金,兼具招商引资与产业培育功能。对于初创型与成长型生物企业,这基本等于“落地即获得产业资本背书”。
套一句业内的话:
“做生物制造,最怕一个城市不懂你;而韶关是懂的。”
此外,最容易被忽略,却最具爆发力的优势:算力。这是韶关最“非线性”的未来能力,也是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
韶关是全国十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拥有12万标机规模、面向AI、生物信息、蛋白结构预测等的算力基础。
生物制造正在进入AI+生物的时代,而韶关正是广东罕见同时具备产业承载力+算力底座的城市。
这会让韶关的生物制造走得比传统模式更快一步。
企业为什么纷纷看好韶关?三句话讲清楚
生物制造有多热?
算得上是全球产业变革中最具想象力的赛道之一。
广东早已把它当成战略级产业,今年推出《加快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明确了一个关键目标:
——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到2035年,生物制造产业总产值迈上万亿元台阶,基本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生物制造产业高地。
这是一个怎样的量级?相当于再造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0”。
在这种背景下,谁能率先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度、产业空间承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谁就能在未来的生物经济格局里占住高地。
韶关的机会就来自这里。
本次大会上,多位企业高管的观点高度一致:
第一句:韶关不是拼优势,而是拼确定性。
区位、资源、产业基础这些“硬指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执行力。
韶关提出:碰到困难不能说不行,要说怎么办;政务服务全面代办制、马上办、接诉即办。
企业最怕不确定性,而韶关提供的正是“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第二句:韶关的承载空间大,是做产业不是做项目。
生物制造不是一个小体量产业,必须有足够的园区尺度、环境容量、安全管理体系。
翁源创新原料药科技产业园拥有5000亩M3类工业用地,是广东唯一的原料药监管创新基地;韶关市区的甘棠产业园具备化妆品原料、医药健康、化工材料承载力;韶关全市共有5个省级化工园区,为广东最多。
韶关园区形成的“产业承载矩阵”极具稀缺性,这些要素构筑了产业化承接的门槛。
第三句:这里是未来产业链外溢趋势下的黄金接盘地。
工业用地成本只有珠三角的约72%;工业电价全省最低;人才成本比珠三角低40%。这些条件放在一起,不是“便宜”,而是能让企业把中试做到产业化、把1吨做到10吨、把10吨做到百吨。
成本结构,决定了一座城市能不能支撑“规模化”“量产化”这种重资产体系,而韶关恰好具备广东最“产业级”的成本优势。
深圳、广州的生物制造企业正在加速向成本更低、空间更大的区域布局。韶关正好处于承接窗口期。
一句话总结:
企业看到的不是当下,而是未来五到十年的产业格局,而韶关正处于格局窗口。
韶关要做的不是“追赶者”,而是“新赛道构建者”
本次大会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邀请的嘉宾跨越了生物医药、化妆品、营养健康、AI、生物信息等多个方向。
这说明韶关不是只做“生物医药”,而是押注更广义的“绿色生物制造”产业体系。
闭门对接会模式。不搞形式、不求热闹,而是直奔核心——企业到底要什么?
项目落地关键卡在哪里?政策还能怎么优化?
这种“深水区招商方式”,往往意味着地方政府真正把产业当战略抓。
如果把韶关的发展意图拆开来看,大致是这样的逻辑链:依托南岭资源禀赋,建原料药与生物制造两个主赛道,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打造大型专业园区平台,用监管创新+政策红利形成竞争力,最终成为粤北生物制造新增长极。
一句话:韶关不是等风来,而是主动造风。
从生态城市到产业城市,从传统工业体系到未来产业赛道,韶关正在完成一场深度转型。
未来几年,随着企业落地、基金运作、监管创新深化,生物制造行业或将成为韶关最具爆发力的新增长点。
来源:南方+
编辑:蓝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