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夜幕降临,钟表的指针指向晚上九点五十,71岁的刘大爷却还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他的儿子劝他早点睡觉:“爸,都快十点了,该睡觉了!”可刘大爷却摆摆手说:“我现在精神得很,哪睡得着啊?”
在很多人心里,“早睡早起”是颠扑不破的养生真理。但医生却提醒: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晚上十点前强行入睡,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难道说,多年来奉为圭臬的睡眠习惯,真的有可能不适合老人了?这并非危言耸听。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生物钟、激素分泌、神经调节等都在悄然变化,“怎么睡、几点睡、睡多久”这三件事,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那过了70岁,老人到底该几点睡?应该怎么调整,才能睡得香、睡得好?医生有明确建议,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都忽略了,可能正在影响你的健康——
70岁后还坚持晚上十点前睡?小心睡眠质量更差
我们通常认为,越早睡觉越健康。但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身体节律、脑部活动、睡眠结构早已改变——强行“早睡”,有时反而导致“入睡难、睡不稳、醒得早”。
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70岁以上人群中,有接近46.2%存在不同程度的入睡困难,而多数人习惯把原因归咎于“睡得不够早”,却忽视了生理节律的改变。

为什么会这样?医生解释:

医生提醒:过度强调早睡时间,而忽略是否“顺其自然、有睡意才睡”,反而容易打乱老年人的生物节律,造成反复夜醒,甚至诱发失眠焦虑。
坚持“强行早睡”1个月后,身体可能出现这3个变化
虽然“十点前睡”听起来健康,但对于高龄人群,若不是自然睡意,强行入睡反而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影响记忆力。
研究表明,睡眠结构紊乱会影响老年人脑内海马体的活跃度,这是记忆形成的重要区域。若因睡不好而频繁夜醒,第二天常常感觉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

2.增加焦虑感和抑郁风险。
长期晚上“强迫自己睡觉”,但身体又无法入眠,会让老年人产生“我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的心理暗示。焦虑和睡眠障碍互为因果,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老年抑郁症。
3.干扰血糖、血压调节。
医学研究发现,深度睡眠不足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平衡,进而影响血压和血糖水平。
尤其是本身有“三高”的老年人,长期睡不好,血压波动更明显,清晨高血压风险更高。

医生建议:过了70岁,睡觉尽量做到这3点
1.顺应身体节律,有困意再睡:
70岁后,身体“启动睡眠”的节奏变慢,不必刻意盯着“十点前上床”。医生建议:只要晚上10点半~11点有困意,就顺其自然地入睡,不要因为“怕睡得太晚”而勉强自己。
2.白天适度活动,增强“睡眠压力”:
适当锻炼、晒晒太阳、打打太极或散步,有助于增加体力消耗,提升夜晚自然睡眠驱动力(也叫“睡眠压力”)。每天白天累一点,晚上更香甜。

3.营造入睡仪式感,增强大脑“入睡暗示”:
晚上临睡前,不妨泡脚、听舒缓音乐、关灯保持安静,这些都是身体逐步过渡到“休息状态”的信号。建议晚饭后避免摄入咖啡、浓茶,减少打扰睡意的刺激因素。
此外,有些老人会在白天小睡过久。医生建议白天午睡以30分钟以内为宜,否则可能压缩夜间睡眠需求,造成入睡延迟。
健康的睡眠,不是看“几点入睡”,而是看“是否睡得自然、睡得好”。
医生普遍认为:过了70岁,晚上的入睡时间不应“一刀切”,而应遵循个体差异和自然节律。

如果你或你的父母年过七旬,不妨从今天起,试试顺其自然入睡、白天适当活动、睡前轻松放松这3个方法。睡得好,身体更好,心情也会更愉悦。
但请注意,若存在长期失眠、频繁夜醒、白天嗜睡等问题,建议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老年科或睡眠专科进行评估。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
今晚开始,不妨顺着身体的节奏,好好睡一觉。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睡眠研究会《2022国人睡眠质量报告》
《老年人睡眠障碍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褪黑素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
《老年人抑郁症筛查及干预机制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