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诊,经常有家长带着 1 岁多的孩子焦急咨询:“宝宝不会说话,也不跟人对视,是不是自闭症?” 很多时候,家长们都错过了更早的预警信号 —— 宝宝 3 个月时的 “追视能力”。作为儿科医生,必须提醒大家:3 个月宝宝的追视表现,是筛查自闭症的关键早期信号,却常被误判为 “眼神不集中”“发育慢” 而忽视,错过 3-6 个月的黄金干预观察期。

先明确:3 个月宝宝,正常追视能力是什么样?
正常情况下,宝宝在 3 个月时,社交注意力已逐渐发展,追视表现会有明确标准:
· 主动追视移动的人脸:当家长在宝宝眼前左右、上下缓慢移动时,宝宝的眼神会主动跟随,甚至会主动寻找家长的脸;
· 回应色彩鲜艳的玩具:对红色、黄色等鲜艳颜色的玩具感兴趣,能跟随移动的玩具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转动头部和眼神;
· 对笑脸有互动:看到家长的夸张笑脸时,可能会露出微笑、蹬腿等回应,眼神会与家长有短暂对视和交流。
这个阶段的追视,本质是宝宝对 “人” 和 “社交信号” 的兴趣体现,是社交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宝宝没有出现这些表现,就需要警惕异常。
异常信号:3 个月不追视人脸,可能是自闭症预警
自闭症患儿的追视异常,核心是 “对人缺乏兴趣,对无生命物体过度关注”,具体表现为:
· 拒绝追视人脸:家长在眼前刻意晃动、移动,宝宝眼神游离涣散,很少主动跟随,甚至会避开家长的目光,不愿与家长对视;
· 对玩具追视淡漠:即使是色彩鲜艳的玩具,也难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追视时间极短,仅偶尔瞥一眼,无法完成完整的左右、上下跟随;
· 过度关注无生命物体:反而对墙壁上的斑点、灯光、窗帘褶皱等无生命的东西格外专注,长时间盯着看,难以被打断。
这种表现绝对不是 “调皮” 或 “发育慢”,而是自闭症特有的 “社交注意力缺失”。宝宝从婴儿期就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互动意愿,无法感知社交信号,这是社交情感发展障碍的早期核心体现。临床数据显示,早期出现追视异常的宝宝,后续被诊断为自闭症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宝宝。
家长必做:1 分钟居家追视测试,简单易操作
担心宝宝的追视情况?家长可以在宝宝清醒、情绪稳定时(如喂奶后 1 小时),做一个简单的居家测试,步骤如下:
1. 准备工具:选择红色小球、黄色摇铃等色彩鲜艳、宝宝熟悉的玩具;
1. 测试距离:手持玩具,距离宝宝眼睛 30 厘米左右,避免太近或太远影响结果;
1. 移动方式:缓慢左右移动玩具(速度控制在每秒 10 厘米),再上下移动,每个方向移动 3 次;
1. 观察结果:重点看宝宝是否主动用眼神和头部跟随玩具,是否有主动寻找玩具的动作。
测试判断:
· 若连续 3 次测试,宝宝都无明显追视反应,或仅偶尔瞥一眼,无法完成完整跟随,属于异常信号;
· 若宝宝仅对玩具追视,对人脸追视淡漠,也需警惕。
一旦出现异常,建议及时带宝宝到儿科、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科做专业发育评估,不要自行判断为 “发育慢” 而拖延。
为什么早发现这么重要?3-6 个月是黄金干预观察期
很多家长等到宝宝 1 岁多不会说话、不互动时才重视,但此时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3-6 个月是婴儿大脑神经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也是自闭症早期干预的 “黄金观察期”:
· 这个阶段的干预以 “社交刺激” 为主,无需复杂训练,通过日常互动就能有效促进社交注意力发展;
· 及时干预能帮助宝宝建立对人的兴趣,弥补社交注意力缺失,为后续语言、社交能力发展铺路;
· 若等到 1 岁后,宝宝的社交回避模式逐渐固化,干预难度会大幅增加,效果也会打折扣。
日常干预小技巧:每天 10 分钟,促进社交注意力
· 增加人脸互动时间:每天固定 10-15 分钟,家长面对面跟宝宝说话、做鬼脸,用夸张的表情和语气吸引宝宝关注,鼓励宝宝与自己对视;
· 多做抚触互动:抚触时边触摸边轻声说话,让宝宝在身体舒适的同时,感受家长的声音和陪伴,建立情感连接;
· 玩具互动有技巧:用鲜艳玩具吸引宝宝追视时,可让玩具偶尔 “靠近” 宝宝的脸,引导宝宝将玩具和人脸关联起来,强化对人的兴趣。
家长必避的 2 个误区
误区 1:“宝宝还小,等大点自然就会了”
3 个月是追视能力发展的关键节点,正常宝宝此时已能展现明确的社交追视。若此时没有出现,大概率不是 “发育慢”,而是存在社交注意力缺失,拖延只会错过黄金干预期。
误区 2:“只要会追视玩具,就没问题”
自闭症的核心是对 “人” 的兴趣缺失。即使宝宝会追视玩具,但若对人脸追视淡漠、不愿互动,依然可能是异常信号,不能仅凭玩具追视判断正常。
最后想对家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