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还有时间发呆?”,越来越多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短时间无目的的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反而会提升效率。

一、“什么也不做”≠ 没意义
在荷兰,有一种叫 Niksen 的生活方式,意为“无所事事”,就是刻意留出时间来发呆、放空。不用去完成任务,也不用练习注意力,不是冥想,也不是静坐,而是一种“被允许什么都不想”的状态。
神经科学家发现,这种空闲状态下,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特别活跃。 这个网络与我们做梦、自发思考、反思过去或未来有很大关系,它能帮助我们“内省”、整理思绪。

二、发呆可能是调节情绪的隐性开关
并不是所有心智游移都会引发负面情绪。有研究指出,当人的思维是自由流动 (free-flowing) 的时候,这种思维状态能促进积极情绪。
可以把 “无所事事” 看成一种微型暂停,它能打断焦虑和烦躁,让大脑暂时从日常压力中抽离。有证据表明,刻意安排短暂的“什么都不做”的时间,对焦虑和压力管理有好处。

三、“发呆”可以激发创造力
当你静坐、放空时,思维其实并不闲置。神经科学家 Moshe Bar 认为,思想漫游是创意的重要来源。研究发现,那些进行“problem-oriented daydreaming”的人,在思考复杂问题时更容易触发灵光一现。
这也是为何有些人觉得 “灵感在安静中来得更快”。

每天给自己留一点 “无所事事”的时间,让思想自由地流动,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不妨今晚就试试看:关掉手机,坐几分钟,什么都不想,让心思自由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