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学萌医生出诊时间:每周一至周五全天
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疗法,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周围性面瘫、失眠、眩晕等症,用针药治疗腰椎病、颈椎病、膝关节炎、肩周炎引起的麻木、耳鸣、耳聋、过敏性鼻炎性咽炎、疼痛等有丰富的经验。
耳鸣作为一种常见的听觉系统症状,那持续不断的蝉鸣、嗡嗡声或嘶嘶声,不仅干扰听觉,更蚕食着患者的耐心与安宁,令人身心俱疲。在众多治疗方法中,中医针灸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卓越的疗效,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蔡学萌医生,作为一位深耕于针灸领域的实践者,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理论底蕴,在治疗耳鸣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宁静的希望。
溯本求源:耳鸣在中医视野下的多维辨证
蔡学萌医生认为,治疗耳鸣的关键在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她从不将耳鸣视为孤立的耳部疾病,而是将其看作是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失衡在耳窍的集中体现。在她的理论体系中,耳鸣的病因病机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 肝胆火旺,上扰清窍: 此类患者多因压力过大、情绪急躁或长期郁怒,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胆之火循经上扰,蒙蔽清窍,从而引发突发性、轰鸣状的耳鸣,常伴有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症状。
2. 肾精亏虚,耳窍失养: 《灵枢》有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蔡医生指出,肾开窍于耳,肾中精气是耳窍聪慧的物质基础。若因年老体衰、久病耗损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耳窍便失于濡养,从而出现如蝉鸣般、昼夜不休、遇劳加重的虚性耳鸣,多伴有腰膝酸软、头晕健忘等症。
3. 痰火郁结,壅塞耳道: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则聚湿生痰。痰湿郁久化火,痰火互结,上壅于耳道,导致耳窍气机不畅。此类耳鸣多为沉闷、闭塞感,如风过隙,常伴头重如蒙、胸脘痞闷。
4. 气血瘀阻,脉络不通: 外伤或久病入络,导致耳部周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清阳之气不能上达于耳。此类耳鸣多为尖细声或搏动声,位置固定,病程较长。
精准施治:蔡氏针灸的“通、养、清、镇”四法
基于上述精准的辨证,蔡学萌医生在选穴与手法上灵活运用,总结出“通、养、清、镇”四法合一的核心治疗策略。
· “通”法——疏通经络,开窍启闭: 蔡医生尤为重视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取耳门、听宫、听会三穴,因其直接分布于耳区,是疏通耳部经气、开启耳窍的要穴。针刺时,手法轻灵而深透,力求“气至病所”,使针感缓缓向耳道深处传导。远端则配伍中渚、外关等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如同为耳部气血运行打开一条通畅的“高速公路”。
· “养”法——滋肾填精,濡养耳窍: 对于肾虚型耳鸣,取太溪、肾俞、涌泉等穴。太溪为肾经原穴,肾俞为肾之背俞穴,针刺并加以温灸,能激发肾中元气,填补亏损的精髓,如同为干涸的耳窍注入生命的源泉。
· “清”法——清泻肝胆,降火化痰: 面对火旺或痰火之证,蔡医生善用行间、太冲等肝经荥穴、原穴,以清泻肝胆实火;配合丰隆、内庭等穴,以健脾化痰、清泻胃火。她的针刺手法偏于泻法,旨在引火下行,化解痰浊,为耳窍创造一个“清凉”的环境。
· “镇”法——安神定志,宁心止鸣: 蔡医生深刻理解耳鸣与情绪的恶性循环。她常配伍百会、神门、四神聪等安神要穴。百会位于巅顶,可升清降浊、安神定眩;神门为心经原穴,能宁心安神。通过镇静心神,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对耳鸣的敏感度和焦虑感,打破心鸣互动的怪圈。
身心同调:医患协作的康复之道
蔡学萌医生强调,针灸治疗是医患共同努力的过程。建议患者调整作息,避免熬夜;疏导情志,保持心境平和;饮食有节,少食辛辣油腻之品。她常说:“药王孙思邈提倡‘上医医未病之病’,患者的自我调养,与我的针灸治疗同等重要。只有当身体的内环境改善了,针灸的疗效才能得以巩固和延续。”
结语
蔡学萌医生以一枚银针为媒介,承载的是千年中医的智慧,传递的是对患者的深切关怀。通过精准的辨证、精妙的选穴和独特的手法,为耳鸣这一顽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医解决方案。
(注:内容仅作为参考,不具备诊断性,如有不适,请即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