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我被困在狐狸峪山崖下了,快来救救我!”日前,蓟州区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游客求救电话,该游客因坠崖摔伤面部、肩膀等部位。接到求救电话后,消防支队、蓝天救援队、120急救中心等救援力量迅速集结,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援。
狐狸峪地势险峻,队员们借助绳索悬垂而下,在荆棘密布的峭壁上艰难前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苦搜寻终于找到了被困游客。对其进行锁骨骨折现场固定后,救援队员沿陡峭的山路接力抬着担架前行,安全将游客交给山下的120急救人员。
“看到救援队的那一刻,我激动得说不出话!”获救游客说,“他们不仅给我带来了生的希望,更让我感受到了天津这座城市的温度。”
这样的救援场景,在蓟州区早已成为常态。
作为京津冀生态屏障和重要旅游目的地,蓟州区坐拥盘山、黄崖关长城等知名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2600万人次。但复杂险峻的山区地形、辽阔的水域面积,无不给救援被困人员带来挑战。
“救援成效不仅关系游客生命安全,更关乎全区旅游形象和乡村振兴大局。”蓟州区应急管理局局长王宏伟说,“我们始终坚持以专业救援守护游客安全,用责任担当护航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一声声呼救划破宁静的夜空,又一场关乎生命的救援考验不期而至。
10月7日晚,蓟州区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游客紧急求助:“两名‘驴友’在许家台镇五盆沟区域迷路,其中一人坠崖出现失温症状。”
蓟州区立即派出救援队伍携专业装备出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地形复杂和通讯不畅,但我们早到一点被困者生还的希望就多一分。”蓝天救援队队长刘小桐回忆说,“经过5个多小时的徒步搜寻,我们终于在次日1时许找到了蜷缩在岩缝中的受困者,紧急处置后将他们安全护送下山。”
仅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蓟州区就对各类被困人员施救10余次,支撑这些高效救援的是精心构建的现代化应急救援体系。
目前,蓟州区已形成“1+22+28+4”的立体化救援网络——以1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中坚,22支区级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28支乡镇街道综合救援队伍为基础,4支社会应急力量为补充。这支总人数达2525人的专业化救援力量,配备各类应急救援装备2478台(套),实现了从山区到库区、从城区到乡村的全方位覆盖。
如今,在蓟州区的各大景区,应急救助站、应急预案、防火器材、急救器材已成为标配。盘山景区入口应急救援点配备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药品等,现场工作人员可随时为游客提供咨询和帮助。“看到这些设备设施,我们心里特别踏实。”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说。
随着国家消防救援局大庆航空支队的成功进驻,随着于桥水库和杨庄水库两个停机坪的建设,蓟州区正在构筑更先进、更完善、更立体的“水陆空”救援网络。
“我们要让高效完备的应急救援体系成为我区发展全域旅游的‘压舱石’、乡村振兴的‘助推器’。”王宏伟说,“当游客知道在这里游玩有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就有了最坚实的安全底座。”
夜幕降临,蓟州区各景点渐归宁静。在蓟州区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依然紧盯着大屏幕,实时监测着各处的安全状况;在各救援基地,队员们毫不懈怠、时刻准备,守护这片绿水青山,守护百姓和游客的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