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公路翻山越岭,连接城乡,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巴蜀大地的面貌,成为推动发展、服务民生的强劲动脉。行驶在G546纳溪至赤水段,竹林掩映下的公路如诗如画;理县至小金的理小路将毕棚沟与四姑娘山紧紧相连;丹棱县的农村公路上,满载“春橘”的货车正驶向全国各地……
“十四五”以来,四川普通公路建设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2025年1—10月,全省普通公路完成投资918.4亿元、新改建11232.1公里,分别占年度目标(1070亿元、11600公里)的85.8%、96.8%,完成投资和建设里程均超过时序进度。其中,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及其他专项分别完成523.5亿元、315.3亿元、79.6亿元,占年度目标(625亿元、350亿元、95亿元)的83.8%、90.1%、83.8%;新改建国省干线1259.8公里、农村公路9972.3公里,分别占年度目标(1600公里、10000公里)的78.7%、99.7%。
这些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不仅打通了地域阻隔,更成为推动发展、服务民生的强劲动脉。
01
旅游公路
绿水青山间的经济走廊
四川的旅游公路建设将交通与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条条引人入胜的风景走廊。
理小路(理县至小金)于2024年6月正式通车,全长94.87公里,将理县至小金的车程从超4小时缩短至1.5小时,结束了小金县与理县隔山相望而不相通的历史。
作为省政府印发的《大九寨交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重点项目,理小路串联起毕棚沟与四姑娘山两大景区,并专门预留大熊猫生态通道,采用拱形棚洞设计减少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干扰。通车后理小路迅速成为自驾“网红路”,截至2025年6月,带动小金县全县接待游客较2024年同期增长67%,其中理小路贡献率达82%。
国道351线夹金山隧道于2025年9月28日顺利建成,标志着川西高原交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这条隧道是交通运输部“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设项目,也是国内已建成最长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隧道,主洞长9.35公里。
该隧道建成后,将原有翻越夹金山时间从一小时缩短至十分钟,彻底解决了沿线11万藏汉群众冬季冰雪封山长达三个月的出行难题。这条隧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富民发展之路”和“民族团结之路”,直接惠及沿线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
G546纳溪至赤水段被誉为“最美竹林公路”,并成功入选2025年度全国美丽公路名单。这条全长54.77公里的公路,是泸州市首条“交通+旅游”深度融合工程。
公路建设显著改善了沿线约30万群众出行条件,为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打造川黔旅游交融发展窗口提供了支撑。作为泸州境内“最美竹林公路”,主线景观、服务设施与竹林风光相得益彰,实现“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旅游交通融合体验。
02
农村公路
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
农村公路作为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四川农村公路在“十四五”期间得到了显著改善。
丹棱县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公路密度达140公里/百平方公里,已成功创建为全国示范县。通过“农村公路+特色产业”模式,丹棱县打造了200余公里的桔橙产业路,将果园与市场紧密连接,让“丹棱桔橙”通过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走向全国。
该县还实现了乡村物流、客运、公路管护三个100%覆盖,并通过“以路促旅”,建成幸福古村等9条精品线路,构建190公里旅游廊道。
数据显示,全省农村公路里程已达37.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这些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新增6073个自然村通硬化路,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基础支撑。
03
安全升级
科技筑牢蜀道安全防线
面对四川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公路安全建设在“十四五”期间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G246线郭家铺长下坡路段曾因连续长下坡、急弯视距不足等问题导致事故频发,被网友称为“魔鬼公路”。2025年的整治工程以“物理防护+智能监管”为核心,对连续3公里的长下坡路段进行了全面综合改造。
工程通过弯道加宽、铺设高性能沥青混凝土路面提升物理防护,并增设智能限速设备接入实时监测与违规预警系统,形成了全时段数字化管理闭环。此工程预计能将路段事故风险降低80%以上,实现了从“被动防护”到“主动智慧防控”的跨越。
雅安市于2025年在普通公路沿线实施了可变信息情报板加装项目,15处可变信息情报板已于近日完成施工并计划投入使用。这些LED情报板支持远程实时发布路况信息、天气预报、应急预警等内容。
在收到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时,情报板能迅速切换至预警发布模式,引导车辆有序通行,对降低事故发生率、增强道路交通风险应对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稳步推进,四川普通公路网络在覆盖面和服务能力上持续完善,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十五五”,四川将继续优化公路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提升路网密度与通达深度,增强运输服务的协同性和可靠性,为区域协调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交通广播四川采编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