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但幸运的是,它并非不可战胜。在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后,可获得较高的5年生存率,乃至实现治愈。因此,“早期筛查”是我们手中最强大、最有效的武器,做好早期筛查,是守护乳腺健康的关键防线。
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01
“悄无声息”的早期阶段
乳腺癌早期往往缺乏典型症状,难以通过自我触摸发现。当出现可触及的肿块、乳头溢液、皮肤凹陷(“酒窝征”)或乳房外观改变时,病情可能已进展。
02
治疗效果好,生存率高
早期发现的乳腺癌,肿瘤体积小,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可能性小。治疗手段更简单、创伤更小、费用更低,且治愈可能性极大。
03
获得更高生活质量的机会
相较于晚期乳腺癌常需进行全乳切除,早期乳腺癌患者更有机会接受保乳手术、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等,在根治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身体完整性,提高生活质量。
重点筛查对象—— 风险人群的划分和筛查方式推荐
风险人群的划分
01
一般风险人群
无乳腺癌家族史、无已知的遗传基因突变(如BRCA1/2基因突变)、无胸部放射治疗史、无既往乳腺不典型增生病变等情况。
02
高危风险人群
存在明显乳腺癌家族遗传倾向者(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或卵巢癌病史;二级亲属中50岁前患乳腺癌的人数达2人及以上;至少1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的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或自身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
既往诊断为乳腺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
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筛查方式的推荐
01
一般风险人群
20-39岁:可每月进行乳腺自我检查,熟悉乳房正常外观和触感,以便发现变化。可依据个人情况进行乳腺超声检查;
40-70岁:建议1—2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联合乳腺超声(尤其致密型乳腺)。坚持每月自我检查;
>70岁: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摄影(钼靶)筛查,可联合超声进行。
02
高危风险人群
早于40岁:每6-12个月进行筛查,项目包括:乳腺X线检查(每年一次)、乳腺超声(每6-12个月)、乳腺体检(每6-12个月),必要时完善乳腺磁共振检查。
Tips:乳房自检小指南
乳房自检的时机
乳房自我检查的最佳时间,通常是月经来潮后第9~11天,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易发现乳房肿物。绝经后女性可以每月固定一个时间进行自检。
乳房自检的步骤
01
视诊(看)
姿势:面对镜子,上身裸露,双臂自然下垂,观察双侧乳房大小、形状、轮廓是否对称,皮肤有无局部隆起、凹陷、发红、橘皮样改变,乳头有无凹陷、抬高、歪斜,乳晕有无湿疹、脱屑;
变换姿势:双手高举过头,再次观察乳房外形变化,注意有无异常线条或突起。
02
触诊(摸)
姿势:平躺在床上,检查侧肩背部下方垫薄枕,手臂枕于头下,使乳房平铺在胸壁上,肌肉放松;
手法:用另一侧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腹轻柔平按在乳房皮肤上,以画小圈或上下滑动的方式触摸,避免用力抓捏;
顺序:从乳房内侧开始,依次检查内下方、外下方、外上方,最后检查乳晕及乳头区域,感受有无肿块、结节,注意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
检查腋窝:放下手臂,用检查乳房的手触摸同侧腋窝,感受有无肿大的淋巴结。
03
挤压检查(挤)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挤压乳头,观察有无分泌物,注意分泌物的颜色、性状,如血性、褐色或脓性分泌物需引起重视。
若出现异常情况,需警惕乳腺癌的发生
乳房肿块:无痛、质硬、不光滑、活动度差、伴有单侧腋下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乳头溢液:血性溢液尤须重视;
乳房皮肤 “橘皮”样改变或 “酒窝”样改变;
非先天性的短期发生的乳头 内陷。
北京朝阳医院普外中心乳腺外科成立于2015年,前身是普外科乳腺专业组,2025年7月成为普外中心乳腺外科,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北京市“两癌”筛查的质量控制与最终审核单位,是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培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乳管内窥镜检查以来,北京朝阳医院普外中心乳腺外科已为上万例乳头溢液患者提供精准诊疗,奠定了乳管内窥镜技术在乳腺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普外中心乳腺外科是国内乳腺微创手术与乳房重建技术先行者,在国内率先开展医护配合上臂植入式输液港手术,并承担全国乳腺外科多项骨干培训任务。
院内设有乳腺诊疗岛,岛内集医疗门诊、乳腺癌咨询护理门诊、穿刺及乳管镜诊疗室、超声诊疗室、日间手术室为一体,能够最大程度提高患者就诊体验。
普外中心乳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