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初雪带寒风,一路凋零下赣中”,今天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小雪。此时气温骤降,北方初雪飘落但雪量甚微,南方湿冷渐浓,空气也愈发干燥。《人人健康》也提醒大家,小雪养生核心在于“外防寒燥,内温脾肾”,这份攻略帮你安稳度冬。

饮食:温补不燥,润燥生津是关键
小雪时节人体阳气潜伏,需靠饮食温补养阳,但北方供暖干燥、南方湿冷交织的特点,又决定了“补”要适度,兼顾润燥。
推荐3类核心食材
温补类:羊肉、牛肉、山药、栗子是首选。羊肉萝卜汤能温胃御寒、健脾消积,山药小米粥则温和养脾,特别适合脾胃虚弱人群。
润燥类:梨、百合、银耳、蜂蜜可缓解口干肤燥。冰糖炖雪梨、银耳百合羹都是经典润燥方,蜂蜜蒸梨还能辅助改善燥热咳嗽。
益肾类:黑色食物入肾,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能补养肾气,搭配红枣、桂圆煮成粥,既暖身又安神。
饮食禁忌要牢记: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少吃辛辣燥热及腌制食品,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控制腌菜、腊肉的摄入,以防加重身体负担。


起居:早卧晚起藏阳气,三处保暖别忽视
小雪后昼短夜长,阳气敛藏,起居调护需顺应自然规律,重点做好“藏阳”与“防寒”。
作息有讲究: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日出后再起床,这样能最大程度保护体内阳气,避免寒邪入侵。
保暖抓重点: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方便根据室内外温差灵活调整。颈、腰、足三个部位是寒邪易侵之处,出门务必戴好围巾,穿高腰裤护腰,选择保暖透气的袜子,避免双脚受凉。
居家小技巧:北方供暖后每天通风1-2次,每次15分钟,避免空气污浊;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干燥时可放一盆清水或使用加湿器。睡前用45℃左右的温水泡脚,加入艾叶或生姜,能温经散寒、促进睡眠。


运动与情志:温和动养,远离“冬愁”
冬季运动忌剧烈耗阳,情志忌抑郁沉闷,两者结合才能维持身心平衡。
运动选对方法:宜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和缓运动,时间选在上午10点后或中午阳气较盛时,避免在大风严寒天气外出。运动强度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宜,防止阳气外泄。
情志调护有方:小雪后日照减少易情绪低落,每天晒太阳20分钟能有效驱散阴霾。也可多听轻松音乐、练习书法,或与家人朋友交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上适当补充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猕猴桃、深绿色蔬菜,有助抵抗抑郁。


高发疾病预警:这三类问题要警惕
冬季运动忌剧烈耗阳,情志忌抑郁沉闷,两者结合才能维持身心平衡。
小雪是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中老年人及体弱者需格外防护。
1. 呼吸道疾病:室内定期通风,吸烟者需戒烟,感冒初期可喝生姜红糖水或葱白水发汗散寒;
2. 心血管疾病:注意保暖,避免情绪波动,遵医嘱控制血压血糖,晨起别急于外出,早饭后运动更安全;
3. 脑血管疾病:外出戴帽子手套,多吃粗粮少高脂食物,每日适量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最后为大家送上《人人健康》专属养生方:酸枣仁龙眼枸杞饮,取酸枣仁10克、龙眼肉10克、枸杞子15克,加水煮30分钟代茶,能补心血、安心神,特别适合冬季失眠人群(胃酸过多者慎用)。小雪是冬季养生的“黄金起点”,顺应节气调整身心,才能为来年健康打下基础。
文章作者:乔禹(《人人健康》杂志社)
文章编辑:乔禹
内容策划:乔禹
图片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