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在沪外籍人士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情感联结正愈发深厚。市政协2025年情况通报会今天(25日)举行,这场迄今已举办20次的年度会议,已成为在沪外籍人士了解上海发展、建言城市治理的重要平台。
本次会议吸引了驻沪领馆官员、友城代表、白玉兰奖获得者以及在沪商会、外资企业、外籍专家等各界代表参加。与会外籍人士围绕助力上海“十五五”良好开局、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优化入境游服务体系、促进外籍人士更好融入上海等议题畅所欲言。
上海是我家
在外籍朋友眼中,上海是窗口、机遇,更是能称之为“家”的所在。
巴西驻上海总领事奥古斯托以轻松的口吻开场:“见到这么多拉丁美洲和金砖国家的朋友,我差点想用葡语发言。”在他看来,这个有趣的瞬间恰是上海开放包容的生动写照。他表示,越来越多的巴西企业认识到上海不仅是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户,更提供了卓越的发展环境,“深化巴中经济合作,畅通的沟通渠道至关重要”。
“过去23年来,我一直把上海称作我的家。”通济隆外币兑换(中国)有限公司全球批发业务总监、亚太区执行董事何穆凯动情地说,能够亲身参与上海的发展历程让他倍感荣幸,期待继续为中国的对外开放贡献力量。
马来西亚也与上海有越来越紧密的经济互动。“上海作为重要门户与主要目的地,魅力不可抵挡。”马来西亚驻上海总领事沙哈菲兹认为,上海不仅是一座观光的城市,更是一个通向中国未来的重要窗口,尤其在数字经济、绿色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马来西亚与上海的合作潜力巨大。
早在1996年,吉欧媂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希德就来到中国,如今他获得了高级别人才永久居留证,并荣获上海白玉兰奖,他更看重的是上海对于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上海具备了成为全球人才磁场所需要的一切,顶尖人才可以在这里与中国共同创造未来。”
外籍非外人
不少与会嘉宾在发言中都表达了自己“是外籍但并非外人”的感受,对他们而言,上海不是一个短期居留的城市,而是适合顶尖人才长期生活的地区,“把她看作一个家,长期生活、工作、学习和投资的国际一流城市,我们需要把沟通渠道完全打开。”正是基于对上海的坚定信心与深厚感情,与会嘉宾积极建言。
关于促进贸易和建设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友城代表、安特卫普-布鲁日港务局驻中国代表、比利时驻华使馆经济外交顾问朱伯彦透过进博会看到了上海独特的优势。他建议对跨境产品制定“上海标准”,认证产品真实性和品质,建设优质的上海销售平台。此外,他建议在营商环境方面实施自动审批改革,免去长时间等待,提升监管可预测性,为外商投资提供更明晰的法律法规指引。
中国免签政策得到了与会外籍嘉宾的一致赞誉。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总监及法国业务部全球主管合伙人贺朗·瑞纳认为,免签政策让更多国际人士能够亲身体验上海的发展速度,“这种直观感受将促使企业加大投资和本地人才招聘力度”。
在沙哈菲兹看来,互免签证政策还催生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交流,比如学术、演艺等等,“持续的人员往来是增进理解和建立友谊的最佳途径”。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教授克里斯多福·伊拉·布拉夫将这种交流视作“办公室以外的有趣生活”。另有嘉宾建议,上海文旅产业应注重挖掘深层文化内涵,开发建筑、美食、时尚等个性化主题线路,向世界展示多元城市的魅力。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表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外资企业期待与上海共同成长,这一诉求与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
原标题:《“这里不只是窗口,更是家和机遇”》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刘力源
来源:作者:文汇报 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