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四季轮回,工作生涯的末尾,意味着另一段全新生活的开始。当发现距离退休只剩 5、6 年时,不少人心里既期待卸下工作重担,又难免担忧:没了每月稳定工资,生活开支怎么办?
离开了同事和熟悉的工作环境,日子会不会变得无聊又孤单?其实,在这个关键阶段,“聪明” 的人早就开始行动,从两个重要方面做好准备,让退休生活既有物质保障,又充满精神乐趣。
筹备经济 “底气”,规划收支细账
退休后,收入来源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每个月雷打不动的工资,退休后主要就靠养老金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光靠基础养老金,生活质量很可能会下降一大截。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大部分普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工资与退休前工资的比率)只有 50% - 60% ,也就是说,如果退休前月薪 8000 元,退休后养老金可能只有 4000 - 4800 元。要是没有其他经济储备,日子就会过得紧巴巴。
聪明的人会在退休前 5、6 年就开始精打细算。首先,他们会主动了解自己的养老金构成,通过社保部门的线上平台、服务热线,查清楚自己的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算出退休后每月大概能领多少钱。同时,他们还会盘点手里的 “钱袋子”,把存款、理财、投资收益都捋清楚。
在资金安排上,他们特别讲究 “稳” 字当头。一部分钱存成 3 - 5 年期的定期存款,虽然利息不算高,但胜在安全稳定,就像给生活上了一道 “保险”;一部分配置国债、银行稳健型理财产品,让钱慢慢 “生” 钱;还会留一笔灵活支取的应急资金,存在余额宝这类能随时取用的产品里,万一遇到生病、维修房屋等突发情况,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除了规划收入,他们还会提前琢磨退休后的花销。退休后,虽然不用每天挤地铁、点外卖,但旅游、体检、健身这些开销可能会变多。他们会列一张详细的清单,把每年旅游预算、保健品费用、日常买菜水电费都算得明明白白,这样就能清楚知道每个月要存下多少钱,退休后才能维持和现在差不多的生活水平。
搭建生活 “支点”,寻找精神寄托
工作时,每天忙着开会、处理任务,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可退休后突然没了这些事,要是没有新的生活重心,很容易陷入迷茫。心理学研究发现,刚退休的人群中,有 30% - 40% 会出现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就是因为生活节奏突然改变,心里空落落的。
聪明的人会提前为退休后的精神生活 “打地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一门新技能。有人喜欢安静,就去老年大学学书法、绘画,在笔墨纸砚间修身养性;有人爱热闹,就报名合唱团、舞蹈队,既能活动身体,又能结交新朋友。这些兴趣爱好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退休生活的新大门,让人每天都有期待。
同时,他们还会主动拓展社交圈子。和老同学组织定期聚会,聊聊年轻时的趣事;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帮忙照顾孤寡老人、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既能发挥余热,又能认识志同道合的伙伴;甚至有人提前规划好旅游路线,约上好友一起去看山川湖海,把退休生活过得比上班时还精彩。
上一篇:本轮大风沙尘雨雪天气趋于结束,极端天气为何“扎堆”?
下一篇:赏花经济如何四季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