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明确一下“碎碎冰”的具体所指呀,是某种特定的野生植物或食物呢,还是其他不太常见的物品呢?因为仅“碎碎冰”这个词比较模糊,不太能准确理解其不能乱吃的原因呢。如果是某种野生植物,可能因为其可能含有毒素,误食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比如引发呕吐、腹泻、中毒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是其他不明物品,也可能存在卫生问题或其他潜在的危险,所以不能随便乱吃,以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人研究报告 (ID:diqiuren005),作者:你的外星小姨子,题图来源:AI生成
网上火了一个很知名的冷知识:野生的碎碎冰不能吃。
你可能不想知道,但又有必要知道。
因为它现已成为“中华美食规则怪谈”中的一员。
在小红书上,近期就有人发了个帖,揭开了此事的秘密:
一位博主发现山上有许多野生的碎碎冰,包装完好、形态完整,仿佛崭新出厂。
但诡异的是,那里根本没有便利店,也没有冷柜,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山坡。
第一眼,大自然的馈赠。第二眼,这是我童年错过的夏天。
此情此景,很难不让人蠢蠢欲动。
但很快有知情人告知了背后的秘密。
有可能并非食物,是给猪的。
而且是降温用的。
单看这部分讯息,情况似乎还好说,但随着人们对真相的进一步追求,一个严峻的秘密也开始显露。
这个降温方式,可能并非从猪口入,严格来说,不是从前面那个口入。
事实也的确如此,一部分养猪的工作人员也曾大方亮出降温现场。
它不负责清凉入口,只负责退热出口。
某种意义上,它的包装完好,是为了减少摩擦;它的形态完整,是为了便于插拔;
它的冰爽触感,是为了给高烧中的猪,一点人文关怀。
此事一出,也很快在网上带来了一些绝望的反应。
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大型猪场其实并不会大规模使用这种降温方式。它只在小规模养殖户中会偶然出现,也只不过是热应激下的临时急救手段。
所以此次流传的大量碎碎冰,不太可能是直肠用药。
只不过这个冷知识仍然是真的。
所以如果是正好在养猪厂附近,少量出现的话,那就得小心了。
稍有不慎,后果就会比较严重。
正因如此,这个绝望冷知识也很快成为了“中华美食规则怪谈”中的一员。
至于何为“中华美食规则怪谈”,其实网上多多少少都流传过,它们和碎碎冰有些类似。
大意是:你看见的野生食物,不一定是食物。
举个例子,此类目下,最为经典、广为流传的一条就是:
“塔吊下的冰红茶”。
只要你靠近一处工地、来到塔吊的底下,地面上就极有可能刷新出一瓶冰红茶。
包装完整,瓶盖紧闭,液面清亮,自然地浮着白沫。
但周围没有人碰它。没人捡,没人问。
有不知情者曾因这种诱人景象尝过一次,此后却戒了这种饮料。
因为茶里有诈,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天降甘霖。
毕竟塔吊太高了,导致操作师傅下来上厕所很麻烦,便习惯将冰红茶瓶“物尽其用”,完成某种液体循环。
类似的还有“铁轨上的牛肉粒”。
早年间,家住铁道沿线的小伙伴,常年目睹这类“食物”四季更新,一度误以为是铁路局搞的福利投喂。
但它实则为中华土地上最不该被误认的“野味”。
其成因十分特殊:在老式绿皮火车盛行的年代,列车厕所是无储存功能的,所以旅客们在旅途中的副产品只能直接落于铁轨之上。
它们任风吹日晒、岁月风干,最终成为部分嘴馋手闲的小孩的终身阴影。
离近年生活较近的怪谈,还有“课桌里的葡萄干”,“过山车底下的八宝粥”。
这两个都比较好理解。
前者是源于学长们鼻部的馈赠。是学生们用手指艺术雕琢出的“青春结晶”,总在犄角旮旯等待下一届学子的触碰,如校园的回忆,总在最不经意时让人猝不及防。
后者则是乘客的呕心沥血之作,源自每一个立志挑战极限、却又败给失重的人类。
它们远观像极了八宝,近闻如地狱。
如此来看,也不难总结出中华美食规则怪谈的中心思想:
在一片对美食如此敬重的地方,在一个“饭粒掉地上都得捡起来”的文化氛围里,
如果有什么吃的,摆在眼前、看起来能吃、摸起来也能吃,却没有人吃:
那它的存在,就必有蹊跷。
上一篇:倪虹洁:我想抱抱20年前的祝无双
下一篇:歼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