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簇拥,丰盛镇田园村落美景 摄/李显彦 |
青山绕村舍,幽径通田园,邂逅南泉新驿景致 摄/李显彦 |
丰盛镇桥上村刘家大院碉楼,隐于葱郁绿树间,古朴静谧 |
岁月沉淀,石龙镇街巷古韵悠悠 摄/李显彦 |
山水之间,烟火人家,一院一景藏风雅;城乡之侧,阡陌纵横,一村一落绘新篇。
近年来,巴南区在市住房城乡建委的支持、指导下锚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深入实施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重点项目,分类施策、典型引领,绘制出融合文化肌理与现代美学的和美乡村画卷。
从丰盛镇传统村落以保护修缮延续乡土文脉,到石龙镇传统村落以连片打造夯实宜居底色,再到南泉街道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依托旅游资源构建共享庭院,目前,巴南区正以点带面、串珠成链,系统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推动特色、品质、融合发展齐头并进,激活乡村宜居宜业宜游新动能,全面释放巴渝村镇的生机与魅力。
南泉街道
共建共治聚合力 宜居宜游添活力
行至巴南区南泉街道自由村,繁花掩映的村道两旁,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一幅农旅交织、诗意栖居的城郊画卷正徐徐铺展。南泉新驿——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不仅是南温泉旅游带上的一处新节点,更是城郊融合、产旅联动的生动样本。
据悉,在市、区住房城乡建委的支持、指导下,该项目通过召开院坝会、反复征求村民意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农房整治提升46户,其中安居型25户、宜居型18户、乐居型3户,并在此基础上,同步推进村民休闲空间改造、乡村停车场建设、公共环境整治、公交站台改造等配套工程,盘活闲置农房打造党群服务厅,一体提升村庄环境品质与公共服务能级,在“美丽”与“宜居”之间,绘出一幅共建共享的幸福底色。
示范片的建设不是自上而下的“统一施工”,而是从共谋开始的“共同缔造”。在南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牵头下,村支两委联动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与艺术家组建专业团队,深入村内开展多轮调研和设计沟通。院坝会上,群众踊跃发言;入户沟通中,社长带路、村民指点,村里的角角落落成了最生动的设计现场,群众的意见转化为设计图纸上的一笔一划,也融入到每一砖每一瓦的建设实践中。
不仅如此,自由村还探索形成“1+5”村民自治组织体系,由村党支部统筹,村委会牵头,建立村民小组,覆盖全体农户。每一类群体都在片区建设中找到定位,人人有事干、户户有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事事有人想、事事有人干、事事有人管”。
这一“共建共治共享”的建设理念不仅体现在机制上,更体现在日常变化中。庭院整治注重本土风貌的还原与提升,不追求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微更新、巧设计,让老屋焕新颜,让小院更宜居,村民从“围观者”变成“主人翁”,人居环境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
自由村的蝶变,得益于清晰的发展定位和路径规划。根据巴南区“十四五”城乡统筹规划,作为城郊融合类村庄,自由村承担着服务都市、承接功能外溢的双重职责,既要“接得住”城市配套,又要“守得住”田园本色。示范片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基础设施对接城镇、发展功能承接城市作为核心思路,一体规划、分步实施,既提升了村庄自身的承载力,也丰富了南温泉旅游发展的配套体系。
如今的自由村,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已建设完工,成为南温泉—自由村—红炉乡村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从产业功能上看,这里是南温泉景区的“后花园”,主打农文旅融合、休闲度假体验;从发展愿景上看,这里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样板。沿云篆山—金田—红炉—自由旅游风景道蜿蜒而来,既能观山水,也可入村落,游人在这里感受自然四时、村民在这里安享美好生活。
风吹绿野,院落生香,将巴蜀美丽庭院的诗意构想变为现实画卷。现在在南泉新驿——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家家户户可触可感的生活日常。
丰盛镇
保留原味乡愁 传承悠悠古风
初夏时节,响水湖畔的丰盛镇桥上村悄然换了新颜。
走进丰盛镇桥上村4社的刘家大院,泥墙青瓦的穿斗式院落依旧静默伫立,仿佛能听见200年前宅院深处传出的读书声与嬉闹声。站在古碉楼前远眺,川渝民居的层层檐角在山风中轻轻颤动,那是历史与生活交织出的风骨,也是丰盛镇守住乡愁、焕活古村的答卷。
据悉,早在2014年,桥上村就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里坐落着丰盛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刘家大院,一处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拥有5个四合院和一座防御性碉楼的古建筑群,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作为巴南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杉南大房子”以其整体保存完整、构架精巧、生活气息浓厚而独树一帜,被誉为桥上村的“文脉之根”。但历经风霜,古宅周边环境杂乱、屋舍老化、安全隐患突出,保护与修缮已刻不容缓。
2024年10月,在市、区住房城乡建委的支持指导下,丰盛镇正式启动“桥上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以刘家大院为核心,从建筑风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文化传承等方面同步推进,力求让传统村落的“形”保住、“神”立住、“气”留住。在修缮方案上,项目坚持“清理、保护、修复、补充”并重,修缮整治传统建筑33户、戏楼、村史馆、非遗传习所同步修复完善,致力于让历史建筑重新融入村庄日常生活。
保护修缮,首先是修得其形。设计团队以川东民居风貌为根本,从屋顶、墙面、门窗等细节入手,提取穿斗式木结构、青灰色瓦片、夯土墙体、小青瓦屋面等典型元素,既保留建筑的地域记忆,也确保风貌协调统一。为了保留“原有生活的烟火气息”,村里坚持“一户一策”,让村民广泛参与到自家院落的规划、修缮、清理过程中来。有村民自发投工投劳,有青年返乡拍摄记录修缮全过程,昔日荒草蔓生的老院,如今逐渐变成了清净安然的家园。
在空间重塑的同时,丰盛镇也探索传统民居活化路径,逐户摸清房屋用途与村民意愿,逐步建立起以文旅融合为方向的空间利用机制。古村落的肌理被修复、闲置资源被唤醒,民宿、乡村工坊、文化展示等新业态渐露雏形,也为未来的产业植入预留了空间。
“现在每天都有工人在现场施工,看着家门口的老屋一天比一天新,我心里头就敞亮。”正在修缮自家院落的村民刘大伯感叹。项目完工后,预计将有效解决33户村民安全住房问题,改善饮用水源,提升人居环境,也为刘家大院这座文化瑰宝筑牢了“安全堤坝”。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古老生活的容器继续盛装新的希望。丰盛镇借助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同步加速推进丰盛古镇提档升级,让市民走进丰盛感受历史文化名镇独特魅力。
预计今年5月底,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将全面完工。这片历史风貌与人居品质同步提升的土地,正孕育着全新的乡村振兴场景。
石龙镇
连片打造强基底 宜居宜业焕新颜
古桥之上,石径悠悠。穿过斑驳的木屋和轻响的檐铃,巴南区石龙镇的跳蹬坝老街再一次焕发出生机。作为巴南区保护发展的传统村落之一,石龙镇大连村跳蹬坝,以其独特的古建筑风貌与人文肌理,在保护中重拾乡愁记忆,在建设中托起百姓安居梦想。
在多年前,跳蹬坝老街尚处在房屋破旧、基础设施薄弱的困境中。这里共有49户居民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涉及150余名村民的住房安全。为此,石龙镇党委政府将传统村落修缮与旧房整治同步谋划,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联合大连村、石龙社区逐户研判、精准施策,形成“一户一策”整治方案。通过争取专项资金、发动群众自筹,先后拆除重建4户、修缮加固45户居民房屋,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留住了老街的文化神韵。
这份对乡愁的守护,也是一份对民生的承诺。2022年,在市、区住房城乡建委的支持、指导下巴南区石龙镇启动了对跳蹬坝传统村落一期项目的修缮工作,完整复原百年历史的石龙老街历史面貌,从民居改造、人居环境工程、排水工程及消防工程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去年11月,跳蹬坝传统村落二期项目正式开工,项目以修缮整治42栋传统民居为主,配套建设非遗传习场所、村史馆、远程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建设过程中,石龙镇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治理格局。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鼓励居民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安居型、宜居型、乐居型”三类改造方式,村民全程参与自家房屋建设,既当“主人翁”,又当“质量监督员”,确保建设过程公开透明、成果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以前房屋存在安全隐患,下雨天心里都不踏实,都不敢住人。现在修好了,还是老屋,但安全多了,能住人了,也漂亮多了。”一位村民的话语道出居民最真切的获得感。如今,漫步跳蹬坝,青石板小道贯通南北,人行道路两端古桥相连,木屋炊烟中传来谈笑声,茶楼作坊间技艺流转如昔,那种“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意境,已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触手可及。
传统村落保护不是简单的修旧复旧,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系统工程。在跳蹬坝的修缮与发展中,群众不仅是受益者,更是设计师、建设者、守护者,共同缔造的每一步都深植于民意、浸润着民情。石龙镇同步推进场镇段与花石社区两处山洪沟治理项目,合计完成投资逾1800万元,不仅提升了村庄安全水平,也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跳蹬坝的重焕新生,是一幅从“破败”到“宜居”的民生画卷。未来,石龙镇将继续在“多规合一”的规划下,整合生态、农业、建设三大空间资源,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村落功能,拓展增收路径,让传统村落成为记忆的延续、文化的载体,更成为老百姓稳稳的幸福依靠。
贺娜 姚兰 图片除署名外由丰盛镇政府提供
上一篇:西咸新区夏季文旅消费季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