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富的舞台上,万亿富豪们如今也玩起了“雄竞”。他们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和卓越的商业头脑,在各个领域展开激烈角逐。从跨国并购的战场到科技创新的前沿,这些富豪们犹如勇猛的斗士,用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他们不仅比拼财富的积累速度,更在战略布局、企业管理等方面一较高下,不断推动着行业的发展与变革。他们的“雄竞”,不仅是财富的较量,更是一种对商业巅峰的不懈追求,为整个商业世界注入了无尽的活力与激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张雪
一股格斗潮正在席卷硅谷。Mate的扎克伯格等许多投资人和科技创始人们不满足于在会议室里你争我斗,开始转型成为格斗家,并追逐着一种充满雄性激素的男子气概。
虽然从事高强度的运动早已成为硅谷精神的一部分,但如今他们体内最原始的胜负欲似乎在格斗文化的冲击下正在加倍放大。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拳打脚踢、膝击、肘击,有时甚至用拳头砸向对手头部等技巧,来实现所谓男性主义的复苏。
今年40岁的扎克伯格是这项运动的领军人物,本身他就是巴西柔术的狂热练习者,最近他开始哀叹,企业文化正在被“阉割”,缺乏“男性能量”。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两年前,他与马斯克的“线上约架”,成为了这次硅谷格斗潮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马扎对决”
两年前,Meta宣布将推出与推特直接竞争的产品Threads,扎克伯格在内部会议中称其为“对推特的回应”,并暗示推特运营“不够理智”,而这很快引来了马斯克嘲讽:“地球迫不及待要完全被扎克伯格掌控”。
后来,一名网友提醒马斯克“扎克伯格会柔术”,马斯克随即发推邀战笼斗,扎克伯格以“地址发我”应战。“笼中格斗”是被终极格斗冠军赛(UFC)这类综合格斗(MMA)竞技赛事带火的运动。UFC的总部位于拉斯维加斯,“八角笼”是UFC的比赛场地。
几个回合的口水仗下来,双方选定拉斯维加斯八角笼为场地,在此期间,马斯克自称掌握“海象”绝招(躺压对手),扎克伯格则晒出与UFC冠军的训练合影。
在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亿万流量的加持下,UFC总裁达纳·怀特更是积极协调,计划将比赛包装为慈善表演赛,预估收入超10亿美元。
然而,这场备受瞩目的比赛却被马斯克母亲梅耶叫停,后来马斯克重启提议,甚至计划在罗马斗兽场举办,但被意大利政府“无情”拒绝。
2025年初,扎克伯格因训练导致膝盖韧带撕裂,让这场持续了近两年的赛事最终搁浅。
不同于马斯克未经受过任何专业训练,扎克伯格却是实实在在地对格斗运动情有独钟。在他看来,习武是为了“同时锻炼身体与专注力”,并强调综合格斗(MMA)的实战性——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击倒,这种高强度的投入能帮助他在高压工作中保持清醒。
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他找来巴西柔术大师卡马里洛做教练,尽管卡马里洛此前曾带出过多个UFC综合格斗世界冠军,但他表示扎克伯格是他带过的最出色的选手。这样的认可并非虚言,在业余比赛中,扎克伯格曾多次斩获金牌。
而硬币的另一面,这样的爱好也无形中成为了公司的风险,2024年初,Meta在向SEC提交的报告中表示,“扎克伯格热爱综合格斗等接触性运动,以及水上的极限运动和休闲性的航空飞行。如果CEO因为运动受伤而无法保持联系畅通,将对本公司的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Meta还透露说,在扎克伯格“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公司的其他高管也热爱上了一些容易受伤的高风险运动项目。报告还指出,“这些运动存在让人严重受伤和致人死亡的风险。”
百万富翁们的新爱好
也不止是Meta的高管,“雄竞”已经从科技亿万富翁阶层蔓延到了行业底层,越来越多的有钱人也开始练习武术,恢复“男性气概”。
一位投资人表示,扎克伯格的转变为他们带来了“希望的灯塔”。毕竟大家都在Ins上看到了扎克伯格从瘦弱的宅男到武术高手的惊人转变。
但这并不意味着天真的打工人们也可做到如此,这是因为这群人有一个关键的共同标签:在开始追求他们奢侈的新爱好之前,都已经基本实现财富自由。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讲,最富有的罗马人曾对暴力格斗着迷,到了20世纪初,格斗仍然是精英阶层的热门消遣。
另据外媒报道的一个案例,一个投资人为了学习格斗,暂停了自己数月的本职工作,还花费7.5万美元(约54万人民币)聘请了一位教练、一位营养师和一群轮换的专业陪练伙伴,而这仅仅是这场运动的入门费用。
除了金钱上的付出,身体上的付出要来的更直接,《李小龙健身法:肢体表达的艺术》中曾写到:真正意义上的格斗,需要认认真真地训练自己身体的每一部位。这种对身体极限的追逐,让硅谷精英们体验到了更纯粹的快感。
除了格斗场上带来的冲击,最近一位科技公司创始人,参与了一场“残酷的”八天南非山地自行车赛,全程约400英里,爬升54000英尺。这位创始人说,高强度的体力锻炼能让他从工作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
“如果我只是把腿从一场会议挪到另一场会议,那体验就太有限了,”他表示。“我喜欢这种用身体和四肢像动物一样在户外奔跑的感觉。对我来说,这才是完整的人类体验。”
格斗背后的经营哲学
硅谷的“格斗潮”不仅是个人健身爱好的延伸,更是一场关于领导力重塑与战略思维升级的运动。
像是PayPal CEO丹·舒尔曼沉迷学习以色列马伽术(Krav Maga),其教练指出,训练核心是“重新编程大脑反应系统”,以应对持续变化的商业环境。再比如著名投资人鲍勃·罗辛曾练习日本合气道超过15年,认为武术帮助他在微软、领英等公司处理复杂谈判时保持冷静与灵活性。同时,硅谷高管通过巴西柔术训练,将“地面劣势转化为反制机会”的思维应用于商业谈判。
值得一提的是,“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竟也是格斗运动的爱好者,其在阐述经营理念时曾不止一次提到格斗。他在《经营十二条》中指出,格斗场上所需要的“斗魂”,在经营中也必不可少。脾气太好、架也没吵过的人,应该趁早把社长的位置让给更有斗争心的人。他认为,经营毕竟是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哪怕只有两三名员工的小企业,如果经营者缺乏燃烧般的“斗魂”不能为保护员工而发挥昂扬的斗志,也将必败无疑。
此外,他还常将创业初期比作“真刀真枪的格斗”,认为企业家需像武士般全神贯注,直面生死存亡的压力。例如,他在京瓷初创期因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形容自己“如同手持匕首的门外汉,必须本能地攻击对手弱点”,而非遵循传统商业套路。
同时,他强调“在恐惧中行动”,认为犹豫会错失战机。这种“进攻性”思维类似格斗中的“抢占先机”,例如在日航破产重组时,他迅速裁员、降薪并引入阿米巴经营模式,以果断决策扭转颓势。
格斗场就像一个小型的人生,信念、力气、意志力、耐力都在其中。可见,科技精英们正通过武术探索身心极限,并将这种经验转化为商业与技术创新中的竞争优势。正如UFC冠军康纳·麦格雷戈所言:“格斗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战斗,而是如何永不放弃。”现在看来,硅谷要继续保持国际科技创新的低位,“雄竞”竟然快成核心精神之一了。
上一篇:假如垃圾桶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