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裁员 9000 人后,AI 成为其自救的唯一之路。此次裁员虽带来冲击,但也促使微软重新审视自身战略。AI 技术正以迅猛之势改变着各个行业,微软凭借其在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将重心转向 AI 研发。通过投入大量资源,微软致力于打造更先进的 AI 模型,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AI 不仅能为微软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还能优化内部运营,提高效率。在裁员的阴影下,微软正寄希望于 AI 这一利器,开启新的发展篇章,展现出其在科技变革浪潮中的坚韧与活力。
当地时间7月2日,微软宣布将进行新一轮的裁员行动,此次裁员涉及约9000名员工,占其全球员工的4%左右。
微软裁员并非个例,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科技公司已裁员超过15.2万人。
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蓝领的失业率曾经高于白领。但近几年,裁员的斩刀落在了白领头上。
在裁员之前,微软曾表示,今年将在人工智能方向投入800万美元。这一举措无疑说明,微软正在降低人力成本,大力投资人工智能。
对于这家老牌科技公司而言,发展人工智能,会是它唯一的自救方式吗?
销售岗位与游戏业务是微软此次裁员的重点。
随着微软加速向AI领域转型,AI研发与创新团队的地位日益凸显,传统销售岗位的工作效率和必要性受到挑战。
另外,自从微软在2023年10月以690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以来,游戏部门就进入了调整与适应的阶段,面临着提高利润率的压力,对于微软游戏业务来说,这轮裁员属于“预料之中”的事。
据透露,微软已于7月2日当天裁掉了旗下各工作室的数百名员工,热门游戏《使命召唤》系列和《光环》系列背后的几大工作室也受到了影响。
此次裁员反映出微软业务结构的深刻调整。微软发言人表示,该公司正在实施必要的组织变革,以促进公司在世界市场中的发展。
事实上,2025年以来,微软已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多轮裁员。2025年1月,微软根据绩效表现裁掉了不到总数1%的员工。
5月,微软宣布裁员超6000人,此次裁员针对管理者,意在通过管理层扁平化来提高组织效率。如果将今年6月在美国地区影响约2300人的裁员也算在其中,微软在年内已裁掉约1.8万名员工。
从微软的发展趋势来看,多轮裁员并非简单的“减员增效”,而是微软向AI领域发展的必然举措。通过裁员,微软释放了大量资金及人力资源,得以将更多的资源向AI领域倾斜,为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赋能。
今年6月,硅谷的闷热空气中透露着一丝躁动不安。
一边是在Y Combinator首届AI创硅谷的AI新故事业学院活动上,马斯克站在台上大喊道:“一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最低冲动出价大概是10亿美元……有太多该死的独角兽了。”
另一边,在不久前开幕的微软Build 2025大会上,微软一口气发布了50多个新产品和新服务,宣称要为开发者铺设一条“从模型到智能体”的高速路。
一场席卷硅谷的AI风暴已经降临,巨头们的棋局也在重新洗牌。似乎在这些大厂掌门人的心里,未来谁能掌握算力、数据、算法的核心,谁就成为AI时代的硅谷新“霸主”。
回溯人工智能(AI)在硅谷的兴起,2016年,AlphaGo和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下的那五盘棋,成为关键性的变量。最终,AlphaGo以4:1的成绩,向世界证明了深度学习在复杂游戏中的潜力,并为其他领域的AI应用提供启示。
2022年底,OpenAI推出了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引领了大模型领域的“竞速跑”。2023年1月,正当所有科技企业还在观望生成式AI的发展时,微软果断出手,以130亿美元的战略注资,将自己和当下最具潜力的AI创企OpenAI“绑定”在了一起。这一举动也让微软在当时一举成为业内受关注的科技巨头之一,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
根据公开资料,2024年,微软还在AI融资项目上出手了12次。同一时期,英伟达和谷歌均出手30次以上,OpenAI和亚马逊则分别出手了7次和6次。
当下硅谷兴起的AI热潮,仿若10年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刚兴起时的热闹模样。经济观察报的文章显示,迅雷创始人程浩对美国AI创投的火热感知很明显,他今年5月后在硅谷待了一个多月,参加了多场线下交流活动,与当地朋友们聊天时发现,“似乎不聊AI就无法对话了。”
风险投资公司Menlo Ventures的合伙人Deedy Das在社交媒体上表示:“Meta目前为AI人才提供的年薪报价高达200万美元,但仍有许多人选择离开,转投OpenAI和Anthropic。仅在过去一周,我就听说了大约3个这样的案例。AI人才的竞争已经到了荒谬的地步。”
最新消息显示,亚马逊计划在2025年将资本支出提升至1000亿美元,持续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力度。这一数额显著高于去年约830亿美元的支出规模。
在电话会议中,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试图向投资者传递信心,支出的增加将是值得的,他称,这是“千载难逢的商业机会”。
一个新的故事已经开启。
在某种程度上,微软转投AI也有不得已的选择。
1975年创立、已经历经近半个世纪发展的微软,在历史长河中,与谷歌、苹果等科技企业形成鲜明对比。在外界认知中,它始终带有“业务传统、增长稳健”的标签。
提及微软的核心业务,Windows操作系统与Office办公软件仍是多数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
2000年初,微软市值突破4000亿美元。但自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苹果、谷歌、Meta、亚马逊等科技企业崭露头角,在行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微软的市值一路下滑到2010年的1874亿美元。
抛开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极端估值,以2002年底1776亿美元的市值为基准,此后十年间,微软市值仅微增至2012年的1865亿美元,近乎原地踏步。反观同期,苹果、亚马逊及谷歌,市值涨幅均达数十倍之多。
2013年9月,微软正式宣布以 54.4亿欧元(约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试图通过收购诺基亚解决其对于移动设备创新不足的问题。
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并未帮助微软在手机浪潮中取得成功。
根据微软上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资料,微软将对诺基亚手机业务作资产减记(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这意味着在此项收购案中,微软将会惨赔数十亿美元。
在SEC文件中,微软坦言,“2015财年第三季度,手机硬件部门没有实现销量和营收目标,利润率低于预期。”
回到2014年,微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上任,开始调整方向。
在战略方面,他放弃了鲍尔默时代的“设备与服务”路线,将Azure云服务定位为核心增长引擎,更名“Windows Azure”为“Microsoft Azure”,弱化Windows标签。
在业务方面,他提出规模为1.8万人的裁员计划,其中1.25万人来自诺基亚产品与服务部门。
2015年9月,纳德拉还将微软原有的5个业务部门精简为3个,以“智能云”部门对应Windows Server与其他基础设施领域的产品,以“生产力与业务流程”部门对应Office业务,以“个人计算业务”部门对应原Windows OEM业务。
在纳德拉看来:“IT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创新(Innovation)与转型(Transformation)”。
直到现在,微软的主要业务已经演变为:占比近43%的生产力与业务部门、占比约38%的智能云部门(含Azure)和占比约19%的个人计算部门。其中,生产力与业务部门主要包含微软365、AI助手等产品。
2025年,微软当季智能云业务增速放缓(Azure增长31%,低于前一季的33%),个人计算业务持续疲软,但AI相关收入年化运转率突破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75%。
纳德拉在财报中表示:“要考虑如何更快且安全、负责任地应用下一代人工智能来应对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我们仍然专注于引领新的人工智能平台转变,帮助客户使用微软云获得价值。”
至少从现在的发展计划来看,微软高层认为,当初转向AI是“明智”的。
2025年,微软计划投资约800亿美元建设人工智能训练中心,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并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人工智能和基于云的应用程序。”
根据金融数据平台Visible Alpha的数据,微软在2025财年的资本支出将达842.4亿美元。这意味着,该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支出将达到95%。
花重金加注AI,源于微软曾尝到的一次“甜头”。
2019年,微软对当时只是前沿实验室的OpenAI投资了10亿美元。这笔战略投资,使微软Azure成为OpenAI的“独家”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而自ChatGPT爆火之后,微软的云计算收入也随之腾飞。
2021年,随着OpenAI大语言模型研发的持续推进,微软进一步向其投资20亿美元。
2023年,微软宣布对OpenAI进行第三次大规模投资,金额高达100亿美元,双方的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根据微软方的信息,早期微软担心,谷歌通过其子公司DeepMind的人工智能研究,拉大与其他公司的差距。但通过投资OpenAI,微软为自己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2022年末,OpenAI推出了ChatGPT,该应用在两个月内活跃用户达到1亿,成为目前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据AI产品榜,2025年5月,ChatGPT应用(APP)的月活用户高达6.2亿,超过X近三个月5.2亿月活用户的均值,网站端56亿的月访问量也超过X的44亿的月访问量。
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大通的分析师写道:“微软几年前对OpenAI的投资,可能会被证明是有史以来最明智的投资之一。”
不过,随着美国科技大厂对AI投资越来越热,因为利益而分分合合的事情也数次上演。据最新消息,由于OpenAI计划从非营利组织转型为商业实体,微软与其正在进行紧张的新合约谈判,甚至已流露出对彼此的强烈不满。
根据现有协议,微软在2030年前仍享有OpenAI技术的商业使用权,但未来可能开发出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被排除在协议之外。
New Street Research最新报告指出,微软的AI业务已占云计算收入的12%,贡献了云业务增长的三分之一。预计到2030年,三大云巨头(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的云收入将达7000亿美元,其中近半数都来自AI相关业务。
行业格局的快速演变让微软的未来充满变数。当初让这一“软件巨头”成功止损的AI业务究竟能否让其迎来新生,尚需经过时间考验。
另据经济观察报文章,目前,美国大厂的AI业务也还处在早期阶段,其对科技公司的二季报几乎没有实际贡献,“现在唯一赚到钱的就是英伟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蜂鸟,作者:晨晨、黄雨琦(实习),编辑:李固